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水稻种子经历4次"大换代" 渝育种水平居全国中上游
时间:2014-02-03 13:17  浏览次数:

  重庆日报讯 (记者罗芸)1月28日,记者从市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总站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市育种水平大大提高,已培育出一些在全国反响较好的作物品种。

  “现在渝香203、Q优系列等重庆自主培育的良种已占我市播种面积的30%以上。”市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总站种业发展科科长董清泉说。这些品种不仅亩产量超过500公斤,而且抗病性较强,米质也可轻松达到国颁三级标准。而能达到三级标准,则意味着该品种属优质品种。

  董清泉说,重庆夏天高温高湿,稻谷易被高温逼熟,米质很难达到优质米的标准。从2004年Q优2号第一个达到三级标准开始,我市不断地在提升稻米品质上下功夫。现在已有60多个品种产出的稻米能达三级标准,至少有3个达到国颁二级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品种在重庆能达三级标准,在灌浆期气温较重庆低的地区,米质能提升至二级。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2年,我市自主培育的水稻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990余万亩。

  与此同时,我市糯玉米、柑橘等品种的育种水平也在全国居于前列。像渝糯7号,就是全国闻名的菜用糯玉米品种,而重庆的糯玉米育种水平也得到全国同行的公认;2005年以来,我市科研工作者和柑橘种植者培育出的奉节晚橙、玫瑰香橙等5个新品种,不仅更能适宜重庆的自然条件,品质也不输鲍威尔等洋品种,现种植面积接近全市的50%。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粮食种子经历了多次换代,以满足不同时期人们的不同需求。其中,水稻更是经历了四次“大换代”。

  市种子管理和植保植检总站种业发展科科长董清泉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市水稻从易倒伏的高秆换成较抗倒伏的矮秆,当时的亩产仅有250公斤左右;上世纪70年代,随着杂交稻的培育成功,我市开始大规模推广杂交水稻,亩产进一步上升;在2000年前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市开始推广米质更好的优质稻,在亩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农民收入也得到增加;近几年,我市在兼顾产量与米质的情况下,以抗病品种代替高感病品种,以减少农药残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满足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同时亩产也超过500公斤,比上世纪50年代翻了一番。

     

     




上一篇:西青区:让居民对“菜篮子”更放心   下一篇:襄阳2013年度食品安全报告发布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