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注学术进展,能熟练运用新史观审视和解读历史,突破思维定势
由高校学者组成的命题组,关注学术进展,注重史学观念的更新,所以,考生关注学术进展,学会运用新的史观审视和解读历史,突破思维定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全球史观下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现代化史观下对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的评价;对唐宋王朝或太平天国运动有悖于传统观点的新认识等。
3.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提高解析材料能力
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几乎全部是材料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试题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所以,通过训练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就成为必要条件了。实际上,不论是提供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还是制定的答案,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依托。通常情况下,高考试题都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中”,并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依照考纲把教材知识重新梳理整合,准确把握教材中主干知识就是答题的必备条件了,只有这样才能把题干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转化为主干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
4.定时定量练习,训练思维转换、提高解题速度、把握答题时间
在最后的三个多月备考时间里,准备10套左右高质量的文综试卷模拟题,每周末拿出150分钟的时间做定时定量的训练。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使自己的思维习惯于在文综合三科之间自由转换;二是提高答题速度,确保高考时把握好时间,顺利答完试卷。高考前两周必做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熟悉命题思路,了解试卷构成,总结答题技巧。
地理: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图表分析能力
解读人:路艳秋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三地理学科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沈阳市名教师、沈阳市骨干教师
大纲解读
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大纲地理部分与2013年相比,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命题要求及试卷结构等方面均没有变化,体现了考试大纲相对稳定的特点。
地理高考命题趋势研究:
近三年的高考地理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考核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三大知识板块,涉及到等值线判读、气候、洋流、人口、工农业生产、交通、旅游、环境、灾害等主干知识。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地理事象、探讨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2.注重考查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能力要求高。多数地理试题结合图出现,考生若不仔细挖掘图文信息、不注重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分率则可能较低。反映了近几年“轻记忆、重能力”的新高考考核要求。3.命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试题无一不体现“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新课程理念。4.增加了开放性试题,这是近几年地理试卷的一个亮点,学生答题时可以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给考生一个较大的发挥和思维空间。这种答案的“宽泛性”对中学地理教学走向“注重地理素养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备考建议
考生要以考试大纲为标准,着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复习,同时更应重视应变能力的培养。具体建议为:
1.强化主干知识,形成网络化体系
考生复习时要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概括来讲就是要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准确运用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力求做到主干知识网络化。
2.重视地理图表,培养读图能力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各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所以在复习中应注重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培养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3.抓住核心特色,构建答题模式
地理学科有两大特色,一是区域性,二是综合性。地理问题往往是基于某个具体的或是假想的区域展开的,因此区域定位是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故复习中应通过典型的经线、纬线、河流、标志点等,对区域有一个正确把握。同时,高考侧重考查那些地理原理、规律等的运用,考查考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注重对知识的归纳、梳理,构建答题模式。
4.研究高考试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
学生在答题中普遍存在的“审题不严谨、迁移知识的僵化、不会使用学科术语、获取信息后总结阐述缺乏条理、表达空泛、错别字较多”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试题的答案组织和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训练,以期最终能螺旋式提升。
A8、A9、A10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丁宁、李紫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