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曾经的铁路白色污染罪魁祸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被禁产禁用14年后,如今被重新允许进入市场。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简称发泡餐具)。记者查阅了“21号令”,其中未对删除发泡餐具的原因给出解释。
被禁,容易理解;解禁,颇让人费解。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有两类一次性发泡餐具,一类质量低劣,另一类质量较好,也就是中塑协所称的具有耐油、抗水和保温性能。问题是,消费者有时并不知道何谓安全的一次性餐具,何谓不安全的一次性餐具。事实上,一些餐饮企业出于节省成本,往往使用并不安全的极其低劣的一次性饭盒。如此一来,监管能否到位?就公众目之所及,一次性发泡餐具触目皆是,也没见有人回收。如果不回收,就不可能减少白色污染。
即便解禁也不能只有发改委说了算,更不能由中塑协说了算,毕竟中塑协与生产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厂家是利益共同体。如果非要解禁,也起码应有三大前提。其一,公开讨论,科学论证。让民意充分表达,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充分博弈;其二,加强监管,打击安全性能差的一次性餐具;其三,设立健全的回收机制。如果做不到这些,盲目解禁一次性饭盒,只会加重环境污染。
“你禁还是不禁,一次性饭盒都在那里,永不分解!”有网友感叹。实际上这十多年来,一次性发泡餐具并没有真正被禁止,但这不是解禁的理由,基于此,更应该反思政策是否存有漏洞,以及拷问监督是否疲软。一次性发泡餐具不宜解禁,不过民意关、管理关和回收关,解禁带来的恶果将不堪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