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和出口国,水产品出口作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众多,但实力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在水产品加工和应对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012年,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在主要出口市场上遭遇印度、越南等国的贸易竞争,企业生存环境愈发严峻。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形势进行SWOT分析,从而巩固优势,弥补不足,推动中国水产品出口行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一、中国水产品出口现状
2012 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球水产品出口总额的 14.8%,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品出口大国。在出口量额双双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水产品出口产品中加工产品逐渐增多,开辟的新兴市场也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自从2002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水产品出口国以来,十年间中国水产品出口始终保持稳定增长(表1)。2003—2007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2007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较2003年分别增长45.90%和77.41%。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水产品出口量出现小幅下滑,直到2010年开始反弹,自此以后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水产品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391.2万t,比2009年增长97万t;2012年水产品出口额达到历史最高值189.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82.9亿美元。
1.产品结构
中国水产品出口以鲜活冷藏及冻鱼、甲壳软体制品两类产品为主,前者约占每年出口总额的40%左右,后者的上升势头很快,近年来出口占比已达到30%左右。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品种已从完全依赖初级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 蟹类、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大黄鱼、小龙虾是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优势品种,2012年这7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到出口总额的64.55%(图1)。特别是蟹类产品,首次超过对虾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水产品,蟹类和对虾的出口额之和超过出口总额的30%。
2.出口市场
日本、美国、韩国、欧盟一直是中国水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对这4个国家(地区)的水产品出口额曾占据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但近年来有所下降,2012年已降至57.19%,其中韩国的市场份额下降最快。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与香港、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的加强,中国对上述地区的水产品出口增长明显,2012年东盟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市场(表2)。
二、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 SWOT 分析
SWOT 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s)及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及威胁因素(threats),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合适的发展战略[1]。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是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较多、水产品出口量居于前列的六个省份,其中山东和福建的出口额之和约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 50%。中国目前约有水产品出口企业数千家,涌现了恒兴集团、广东海大集团、国联水产、广东阳江万事达、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但在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产品结构不合理、加工技术落后、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
1.优势
中国海洋面积达到299.7万km2,拥有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四大海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可养殖及捕捞的鱼类有1700多种。中国现有渔船106.96万艘,总吨位达到957.14万t,具有较强的海洋捕捞能力,2011年实现捕捞产值1807.48亿元。同时,中国内陆河流密布,发展人工养殖的条件优越。2011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834.95千hm2,鲈鱼、大黄鱼、南美白对虾、青虾是主要的养殖品种。自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品产量持续上升,从2003年的4690万t增长到2012年的5906万t,十年间增长了1216万t,每年产量几乎占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30%以上。丰富的水产品种和强大的产能为中国水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产品养殖、捕捞和加工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因此充足而低廉的劳动力是水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2011年从事渔业的劳动人口达到2060.69万人,大部分都是本身从事渔业的农业劳动力,以及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中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用工成本低,客观上降低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强了中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劣势
水产品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率等优势,是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但中国水产品出口主要以鳗鱼、对虾、冻鱼和冰鲜鱼类等初级产品为主,尽管近年来逐步向半成品加工和精细加工发展,然而加工能力严重不足,高附加值的养殖鱼类尚未形成拳头产品和规模优势,已成为制约中国水产品出口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2011年全国共有水产加工企业9611家,但用于加工的水产品仅占水产品产量的30%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60%以上[2]。加工技术落后、冷链物流发展缓慢,使得中国成为了其他国家水产品加工行业的原料供给基地,大大压缩了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调查显示,中国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6%左右,与中国庞大的水产品养殖和生产能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3.机遇
水产品作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因此中国政府在税收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引进先进品种,扩大出口规模。从1994年5月1日开始,水产品出口的增值税率降至13%,水产品出口退税率为5%,初级加工水产品免征所得税;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增加农业部鱼种(苗)免税进口计划的通知》,给予进口鱼种(苗)4000万尾(粒)的免税计划,为引进国外优质水产品种创造了便利;2008年发布《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将冻龙虾、龙虾种苗、甲壳动物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2009年将退税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冻罗非鱼片、冻鱼肉、其他熏鱼及鱼片、冻、干、盐渍的墨鱼、鱿鱼、章鱼等中国出口量较大的水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无疑能够提升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同时也能有效刺激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有利于其开拓新兴市场,丰富出口产品种类。
在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的同时,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规范化建设,逐步推行HACCP体系和可追溯系统,并积极申请出口国产品质量认证,在提高中国出口水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广东从2010年开始建立水产品可追溯系统,目前在全省10 家养殖企业和5 家批发市场进行试点。企业出产的水产品必须建立电子标签,包含产品的养殖、加工、销售、检测等方面的信息,方便消费者查询和追踪,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中国出口水产品通过进口国的检测。福建以“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为基本原则,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在全省20家水产品出口企业推广,重点检测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化学残留物,确保出口水产品符合国际卫生标准。
同时,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还积极申请对美国、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的注册资格,以规避水产品出口中的贸易壁垒。山东作为中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目前有239家水产品出口企业获得美国注册,126家获得欧盟注册,367家获得韩国注册,还培育了荣信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美佳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这两家公司基本垄断了中国对日本的星鳗出口。
4.挑战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贸易反制手段,中国是水产品出口大国,因此在多个出口市场上都遭遇了技术性贸易壁垒(表3)。美国先后对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开展冷冻虾反倾销调查,以及对中国出口的鲶鱼、鲮鱼、巴沙鱼、虾和鳗鱼等5种水产品实行强制扣检;2003年,日本以恩诺沙星残留超标为由, 宣布对中国烤鳗实行特别检查,导致中国烤鳗出口大幅下滑。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烤鳗出口进一步下降。近年来韩国多次通报中国出口水产品重金属残留超标,并且要求中国出口水产品必须贴上封印标签,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致使中国出口韩国的大黄鱼、鳗鱼、虾等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这些恶意事件给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整个水产行业的有序发展构成威胁。
印度是全球主要渔业生产国之一,水产养殖量仅次于中国,排名世界第二。2011年印度水产品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比2010年提高25%,虾类产品,包括南美白对虾、冷冻虾是印度最重要的出口水产品。欧盟是印度水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11年对日本、美国的水产品出口也出现增长,必然挤占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空间[4]。同年越南水产品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61亿美元,其中虾类产品出口达到24亿美元,美国、日本和欧盟是其主要出口市场,对俄罗斯、韩国的出口也有所增长[5]。印度由于国内货币贬值的刺激,水产品出口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而越南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低,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中国水产品,能够抢夺一部分市场。加上中国出口水产品也基本是初级产品,产品可替代性强,对国内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冲击很大。
三、小结
中国水产品出口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出口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抗风险能力不强,是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壮大自身实力的现实障碍。从长远来看,加强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将是未来中国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