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十条千亿级工业产业链取得显著进展。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2013年,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236家,完成产值1.2万亿元,增长10.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5%。目前已有五条工业产业链产值超过千亿元。
近年来,青岛加快发展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全市工业和实体经济加快向蓝色、高端、新兴转型升级。十条产业链中,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五条工业产业链均已达到千亿甚至两千亿以上规模。
家电产业链主要包括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及压缩机、电机、液晶面板、模组等相关零部件的制造,通过坚持技术创新和品牌化战略,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68家,产值143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工业比重为8.9%。
石化产业链包括石油炼制、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塑料深加工等石化产品制造,已有规模以上企业345家,总产值1811亿元,增长6.6%,占工业比重为11.3%。
服装产业链主要包括纺织、服装服饰、鞋帽及纺织机械制造业,是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工业,在稳定外需、扩大内需、 吸纳就业、繁荣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服装企业努力克服成本上涨、外需低迷等不利因素,保持了增长态势,全市7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44亿元,增长3.4%,占全市工业比重为10.2%。
食品产业链包括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等三大门类,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食品包装材料和加工包装机械设备等关联行业发展作用重大,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品牌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食品工业布局中都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2013年有625家规上食品企业,产值1872亿元,增长12.6%,占全市工业比重为11.6%。
机械装备产业链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产业链,主要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仪器仪表制造等12个行业,呈现面广量大、相对分散的产业特点,共有企业808家,完成产值2502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全市工业比重为15.5%。
2013年,汽车产业链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成为增速最快的两匹“黑马”。目前,青岛汽车产业涵盖了中重型汽车、交叉型乘用车、客车、改装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各个环节,产业链串起了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与制造、研发与设计、整车生产与组装等环节,初步形成以整车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发展态势,对全市工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大,已成为青岛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3年全市汽车产业链工业企业 136家,产值 705亿元,增长19.0%,占全市工业比重为4.4%。
作为国内重要轨道交通生产基地,青岛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形成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该产业链涵盖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种机电装备,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吸纳就业能力强。2013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工业企业为36家,完成产值435亿元,增长14.0%,占全市工业比重为2.7%。
另外,橡胶产业链共有工业企业212家,产值749亿元,增长11.1%,占全市工业比重为4.7%,实现出口交货值163亿元,增长19.7%。船舶海工产业链以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游艇、零部件、集装箱等行业为主,2013年73家企业完成产值416亿元,增长4.5%,占全市工业比重为2.6%。在全市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制造的政策下,电子信息产业链也发展工业企业193家,产值571亿元(不含软件信息业),占全市工业比重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