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首卷主题是“春天的报告”,预示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行将到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正当新一卷《报告》欢歌“又是一年春来时”时,好景不长,“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粮食市场化改革波谲云诡。虽然《报告》年复一年对“春天”进行“反思”、“守望”、“回顾”、“祈盼”……但日月荏苒,渐行渐远。“春天的交响曲”终因世殊时异惜断于2010年,“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反复和曲折,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国向何处去”的不同认知,特别是在战胜金融危机之后更是有加无已,直接原因则是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自身存在问题。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粮食安全战略存在的隐患也逐步浮出水面。
继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之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系统阐释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择其要者,在数量安全上,明确提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谷物(指稻谷、小麦、玉米)要实现基本自给,口粮(指稻谷、小麦)要保证绝对安全;在质量安全上,要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提出,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目标价格制度,要合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另外,在严守耕地红线、搞好粮食储备、健全市场调控、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视粮食节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措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一脉相承,突出体现了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新特点,客观需要我们以全球视野布局粮食安全。
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与以往相比,初看起来不分轩轾,表述均涉及“基本自给”,但认真思忖,差别迥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用“谷物”的概念取代了以往“粮食(包括豆类、薯类)”的概念。一词之差,体现了粮食政策的连续性与目标的客观性,彰显的是求真务实精神的理性回归;一词之差,从“重产轻质”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有望从源头上解决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一词之差,使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得以同国际接轨,内涵更加丰富,实施更加明晰。
第一,有利于提高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粮食安全新战略使我们能够在一个有望实现的目标下,“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不仅凸显了粮食质量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而且首次将食品安全提升到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第二,有利于建立和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一号文件指出:“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根据中国国情,粮食价格形成新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形成价格,即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价格应由批发市场通过公平竞争形成,不受任何行政干预;二是国家支持价格即目标价格,则是为了弥补生产者因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风险的一种“补偿”和“避险”机制;三是政府调控价格,即当市场粮价发生大幅波动时,政府利用储备粮等手段,通过粮食批发市场来平抑市场粮价的机制。国家已经确定在部分省、区进行大豆和棉花等目标价格试点,这充分说明,随着粮食价格与政府补贴的逐步脱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会在粮食领域逐步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市场化指日可待。
第三,有利于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经过多年的培育,其框架基本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不仅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郑州和合肥两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形成的小麦和稻谷的现货价格,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郑州商品交易所主要农产品(小麦、稻谷、棉花、油菜籽等)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主要农产品(玉米、大豆等)的期货价格已纳入世界主要传媒的报价渠道。全国性谷物价格中心的形成,对于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和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都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但过去十年,在托市收购体制下,粮食批发市场受益于政策粮拍卖业务的同时,也形成了较为严重的政策粮依赖;粮食期货市场上市的政策粮品种,则出现了交易量日渐萎缩、交易主体大批退出的局面。目标价格的试点,意味着政府将会逐步放松对市场的干预,粮食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才能根据各自不同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公平竞争形成现货价格以及发现未来价格的重要作用。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覆盖全国的市场流通网络建设……健全大型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体系”,必定会进一步促进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全国粮食价格中心的进一步培育,使我国有望获得世界粮食定价权,以防范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粮食消费不断增长,国内产能愈益不足,加快农业“走出去”战略,不仅有利于促进世界粮食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助我兴农大业”,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五,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粮食安全的永续发展。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强调“确保产能”而非“产量”,意味着我国的粮食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第六,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节粮意识,减少和杜绝粮食浪费现象。我国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粮食产需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不仅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安全新战略对粮食流通业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个老“粮食”,十多年来始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危机感萦绕心头,明知是“杞人忧天”却不能自已。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涉农方针政策的出台,旨在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如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开放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转变……加之粮食价格改革的深化,无疑是对传统粮食企业的一场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