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东古产品在鹤山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杨其泮的生意越做越大,“调珍酱园”也在当地众多的作坊中成为传承不衰的典型代表。如今东古系列酱油已有相当大的全国市场占有率,销售总额连续10年增长25%以上。2013年,东古的酱油生产已经达到20万吨,位居国内重要酱油生产企业之列。
目前,东古产品中有90%分销在国内市场,畅销全国各地。另外10%左右的产品则卖到海外市场。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崛起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先锋。”任权泮说,在东古人看来,自己作为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企业,所代表的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他们有责任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调味品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以民族企业为本,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是东古提出的开拓理念。
“我们去到美国超市,也看到东古牌的酱料摆在货架上。”任权泮自豪地说。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以及在海外华人社区大力推销品牌,东古生产的调味品目前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海外华人的青睐,近年更是吸引了不少海外经销商慕名而来,洽谈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体系。
去年开始,东古酱油开拓了南美国家市场,目前东古酱料已出口南美、东南亚多个国家。不过,尽管有不少海外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但由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东古的酱料在海外市场销量仍不算很大。为此,东古也正在尝试研发西餐佐料,以打开更大的市场。
“随着公司HACCP体系认证和进出口许可证的审批,以及加入某大型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供货体系,东古系列产品将来一定能打开广阔的海外市场,使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调味品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任权泮表示,海外市场的开拓将给企业带来良好发展前景。“向世界出发,东古满怀信心”
论道
质量是永远的生命线
从昔日传统作坊式的调珍酱园,到今天规模宏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专业生产调味品企业,传承百年酿造工艺的东古续写了一部现代味业传奇。一瓶酱油,是如何紧紧抓住几代人的味蕾而经久不衰?又凭借什么成为人们心目当中的“中华老字号”?
在东古看来,质量是永远的生命线,也是品牌的基础,品质管理必须贯穿从采购、生产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只有对产品、过程、体系全程进行监控和检测,才能使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受控。在食品行业鱼龙混杂的今天,东古对产品质量的定位和管控道出了百年老店的传世秘密。
“保证不了质量,一切都是空谈。”任权泮介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东古的酱油坚持选择最优的原料。如作为主要原料的黄豆,就只选用中粮集团等大公司的非转基因优质黄豆,经过精挑细选和严格检测,保证每一粒都结实饱满。
又如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把关上,东古生产酱油坚持小池晒制的传统天然酿造工艺,仅是半成品就需要经过90天晒制。这样的坚持,付出的是更长的制作时间、更高的制作成本,收获的则是与众不同的传统风味。这或许就是百年老店和普通企业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们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存下来的一大原因。
当然,对于传统的坚守并不意味着丝毫不做出改变。只要能够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也是众多老字号企业必然的选择。无论是如今占地400亩的现代调味品生产基地,还是现代化的管理和营销体系,抑或越来越丰富多样的产品线,其实都是顺应时代的创新之举。东古的故事,其实也是在告诉志在成为老字号的企业,只有围绕产品质量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成为不惧时代变化的百年老店。
掌柜言
不断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在现代商业社会,一些企业从最初的小作坊不断走向强大,历经数十年而不衰,但更多的企业由于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难逃“生命周期规律”,纷纷消失在商业浪潮中,而跨越百年者更是鲜见。
所幸,东古被大浪淘沙后又重新焕发色彩。现年60多岁的任权泮,从40多年前的一线工人到如今的东古掌舵者,见证了这家“老字号”不断变革的历史。他认为,未来中国调味品行业里,最终留下来的也只有10家左右,绝大部分的调味品企业和小作坊都将死掉。
“出于调味品管理和安全的需要,不具备市场占有能力的企业会被限制,最终将被大企业吃掉。”任权泮说,虽然东古历经百年,但现在仍处于上升期,未来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创新。
在任权泮看来,正如俗语所言“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永远离不开酱,这是东古能一直生存的根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爱好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对产品的选择也逐渐多元化,必须结合传统加入更多的新元素。东古正是通过不断更新产品,在“变”与“不变”中进行博弈。“每隔一段时间,东古都会更新产品,有的是在味道上有所改变,有的是在产品外观上推陈出新,紧跟时代的步伐”。
街坊议
东古酱料 “家”味最浓
在鹤山刘妈家里,东古的酱料是最常见的,酱油、面鼓酱……大瓶小瓶摆满了厨房的架子,“一品鲜是用得最多的,适合协调全家不同的口味,老抽用来上色,生抽味重色轻用来炒菜,腐乳用来拌香菜,老人家最喜欢了,还有黄豆酱,年轻人喜欢。”刘妈说,全家的一日三餐少不了它们来调味。
刘妈住在龙口,离古劳不远,“东古”是她最熟悉的牌子,也是她日常烹饪用料的首选。在她常去的菜市场、小卖部和大超市里,展示架上都能看见东古酱料。“东古是鹤山的牌子,工厂就在我们旁边,平时经过远远就可以看见门口的大酱油瓶。”刘妈说,可能是地缘关系,鹤山的师奶都觉得东古酱油比较亲切,“家”味也显得浓郁一些。
“以前大女儿上高中住校,我怕她营养不够,就用东古的面鼓酱蒸些猪肉,等凉了用玻璃瓶装好,不怕变质,味道又好,可以吃上一个星期。”刘妈回忆道。就像最近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最好吃的美食,其实往往是“妈妈做的菜”—食物的背后,是对家的美好回忆。
“我自己也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东古的酱料,试过买别的牌子,但总觉得不如东古的吃得习惯,而且味道适中、价格实惠。”刘妈说。
上河图
百年酱园散发浓郁酱香
刚走进古劳镇麦水工业区,东古的酱香就扑鼻而来。从办公大楼放眼望去,生产基地里数百座小晒场并列排开,齐整又壮观。晒场旁边,是密密麻麻难以计数的酱缸,细看这些造型古朴的酱缸,颇有时光倒流之感。东古公司陈经理说,东古作为“老字号”的看家本领都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