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下午6时,25岁的程静走出湄潭以晴湄潭园区科技工厂,准备搭乘同事的面包车回家。此前她在深圳工作,以晴集团入驻湄潭,为她和600多名同事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挺好的!”程静说。
以晴集团是一个以厦门为基地,涵盖光电科技、生物健康工程、轻航科技等领域的多元企业集团。以晴集团正是看中湄潭的茶叶原料优势在生物健康领域的前景,与中国航天技术中心、浙江大学合作,组建全球唯一一家利用纯天然萃取技术,萃取茶叶籽食用油的综合利用循环生产企业。
湄潭以晴的目标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其中茶叶深加工项目将建设年产10万吨茶叶籽油的全自动生产线;5万吨的储油罐区;年消化60万吨茶叶籽饼粕的深加工生产线,包括有机肥料生产线、有机农药生产线和纯天然洗涤剂生产线;年消化30万吨茶叶籽壳的天然活性炭生产线;建设年产500吨优质茶叶深加工厂。
以晴集团湄潭绿色生态科技园区总经理林晓强告诉记者,以晴最初是冲着湄潭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而来,但后来发现当地还有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于是又追加6亿元投资建设了生产电容式触摸屏的生产线,可年产3600万片触摸屏,达产后能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30亿元。
以晴集团董事长周以晴说,贵州发展潜力很大,湄潭又具有生态、资源优势,后发潜力巨大,让我们坚定地选择了这里!
园区企业掠影之3 湄窖酒业的复兴之路
亭台阁榭,小桥流水,绿树掩映。
仲夏时节,贵州日报通讯工作会暨“走湄潭看变化助发展”采访小分队走进位于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贵州湄窖酒业。令大家惊讶的是,有着60余年悠久历史、有着辉煌过去的湄窖酒业,整个厂区除了飘出浓浓酒香之外,到处是绿树成荫,仿佛走进了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
在产品展示区,随着大屏幕上一幅幅场景的变换,大家渐渐进入到湄窖酒那段如歌的岁月。
湄窖酒厂正式建厂于1952年。1988年,贵州湄窖香飘世界,在具有800余年历史、有“博览会之母”称号的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唯一白酒金奖,这也是贵州白酒的第二块国际奖牌,让中国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上世纪末,湄窖酒业和国内大多数白酒企业一样,进入低谷时期。
2010年,借助贵州白酒工业强势发展的东风,贵州中尔实业集团全面入驻贵州湄窖酒业公司,提出了“为神州酿一壶美酒”、“打造中国知名白酒品牌、创建中国知名白酒企业”的企业目标;实施“一元三花”的产品战略,相继开发了“百年湄窖”、“贵州湄窖”、“春阳岗·铁匠”、“菩提子·茶香酒”等系列产品,参加了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沈阳秋交会等展会,其品质在短期内迅速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赞誉。贵州湄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边听一边走,在湄窖酒业公司总经理陈宗雄的带领下,大家冒雨来到湄窖文化园文化馆,湄窖酒厚重的历史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如何让具有辉煌历史的湄窖走上复兴之路,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陈宗雄说,首先是“勤练内功”。到2015年健全、完善、提升企业的生产、质量、营销、管理等核心功能——在企业现有基础上完成年产基酒5000吨,包装成品酒8000吨,销售3至5亿元的生产及配套设施,同时完善“百年湄窖”、“贵州湄窖”品牌的打造,完成经营网络和基础市场、销售团队、管理团队的建设及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发展扩张。在企业迈过了3至5亿元销售的关口后,加快“创建中国知名白酒企业,打造中国知名白酒品牌”的步伐,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企业生产能力超过10000吨,销售额过10亿元,进入贵州酒业前5强,进入中国强势白酒企业的行列,成为湄潭乃至遵义、贵州的白酒税收强势企业。
园区企业掠影之4 黔茗茶业的卓越定位
一排排标准化厂房规划有序,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干净整洁……在忽来时去的夏雨中,坐落在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内的黔茗茶业,如一颗明珠,越发清晰耀眼。
在黔茗茶业董事长刘福俊的眼中,有了6000亩无公害绿色生态茶园作支撑,他的企业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自2008年落户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那天起,黔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便将自身定位在“世界级”的大道上。
翻开一路走来的成绩单,黔茗茶业如今已形成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弘扬茶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企业。
据刘福俊介绍,眼下在湄潭从事茶业生产和加工的公司有很多家,但黔茗茶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令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的是,该公司目前拥有的名优绿茶智能化生产线和红茶数控生产线,其年加工能力分别达1200吨和1000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先进技术和设备共申报了18项国家专利,已获得和受理1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受理4项发明专利。
“真没想到,在贵州这个地方,还能看到如此先进的设备!”不久前,来自福建武夷山的同行专家在湄潭考察时禁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
正是定位于卓越的追求,用实力说话的黔茗茶业,一举通过了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了出口贸易经营权。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公司开发的“遵义红”、“湄潭翠茅”等系列产品大受市场欢迎,其中“遵义红”功夫红茶远销意大利、瑞士、新加坡、英国等地,在国内20个省市有80余家经销商,还在阿里巴巴、京东、淘宝、1号店、中国建行电商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直营店……
连续5年多,黔茗茶业节节攀高,已获得“遵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遵义市扶贫龙头企业”、“遵义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自主创新优秀品牌企业”、“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茶叶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贵州省行业优秀品牌”等殊荣。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黔茗茶业与县残联等多家部门合作,通过技能培训、增加手工包装设备等措施,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搭建平台。
家住湄江镇的田红琴,几年前因冻伤严重导致双手双脚残疾,在县残联的帮助下,她到黔茗茶业从事包装工作。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她工作表现突出,如今已当上了包装车间主任。
“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一个个微小的梦想实现。”刘福俊告诉笔者,公司结合实际用工需求,最大限度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自公司成立以来就与县残联、县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合作,通过开展茶叶采摘、种植、包装等技能培训,努力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