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28日电(记者韩振)三峡库区扶持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在几年间取得明显成效,不少移民从无所事事转变为积极创富。
自2010年8月,重庆在全国率先扶持小微型企业发展,通过资金、政策鼓励创业,这一惠民工程很快在三峡库区的移民中得到了“响应”。
重庆巫山县大昌镇是移民大镇,移民人数达5.6万人。三年前,大昌镇街上九成以上的门面处于关闭状态,半数以上居民靠吃低保维持生活,堪称一座“空城”,大量移民无所事事。
伴随着重庆小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出台,这种情况迅速改变。重庆将三峡库区移民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对创办微型企业者提供3万元-5万元的财政补贴资金,同时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担保政策等,这些优惠政策大大激发了移民的创业热情。
记者在大昌镇街上看到,约半数的门面开张,出售服装、特产、日化用品等,居民们不再闲坐在家中,而是纷纷走进厂里做工。“三年来,大昌镇已经发展了245家微型企业,增加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大昌镇党委书记王祥平介绍说。
鸿鑫鞋厂位于大昌镇微型企业一条街,记者一走进车间,就看到20多名女工在缝纫机前紧张地工作。厂长陈开云说,自己是一名后靠移民,三年前返乡创业,给品牌企业做代工,工人最多时达八九十人,现在淡季只有二十多人。利润高时一年可赚20多万元,工人全是本地移民,月工资2000元左右。
大昌镇微企的发展只是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创业的一个缩影。同样,位于三峡库区的涪陵、开县、云阳等地,小微也在蓬勃发展。以涪陵区为例,该区共发展微型企业6447户,带动创业就业人数45767人,发放财产补助资金2.1亿元,发放创业扶持等各类贷款2.88亿元,有近200户微型企业成长为中小企业。
在设立的微型企业中,除了农业种植养殖、餐饮商贸流通等传统项目,加工制造业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在外打工返乡的移民将技术、订单引入库区,带动了五金、电子产品加工等新型产业发展。
随着微型企业的发展,移民创业的示范效应逐渐凸显。巫山大昌镇华铖电子厂负责人彭正权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一批移民设立微型企业并逐渐致富,他本人也被评为致富带头人。
“三年来微型企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约四千万元的收入。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同样显著,现在做事的人多了,拉是非的人少了,社会稳定压力减轻了。”王祥平说。
“我的梦想是将厂子办得越来越大,争取让镇上的空闲劳动力都来厂里打工,要实现这个梦想,最大的难题不是销售,而是资金。但我相信,随着国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视,我的梦想终会实现。”鸿鑫鞋厂厂长陈开云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