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011年11月,卫生部发布《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促销母乳代用品,全面禁止母乳代用品广告,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不得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对于违反这一办法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安全专家钟凯认为,奶粉的乱象实际上是一个三棱镜,折射出不同层面的深刻矛盾。首先是政府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缺少了政府对市场的规范约束,企业的竞争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在扭曲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变得不择手段。而缺少了科学、客观的哺乳知识宣传,年轻的妈妈们也抵御不了营销攻势。而这种营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中国对婴幼儿奶粉的需求不断增长。于是中国出现了“70%孩子靠奶粉长大”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所以说让潜规则横行的,是上述一系列的因素。但那一纸文件未得到落实,无疑成为这多米诺游戏中最关键的一张骨牌。
前不久,多美滋被央视曝出其营销人员在天津的一些医院通过贿赂医护人员,违规给新生儿喂食该公司的奶粉,从而达到抢占“第一口奶”的目的,对此,多美滋在提供给南都的声明中表示将立即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声称如果有人员违反“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与此同时,天津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会议研究查处整改具体措施,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调查。9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等规定,严禁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推销宣传母乳替代品;严禁接受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的馈赠和赞助;严禁母乳代用品生产者、销售者在医疗机构做各种形式的推销、宣传。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言人毛群安也对媒体公开表示,“这次事件出现之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对于我们这个规定的执行情况也做了反思。我们是要向公众传递母乳喂养的理念,应该让母亲更早地知道怎么样科学育儿。作为医务人员来讲他非常清楚,在这个环节上有了非法的收益,那这个在我们的整个医疗活动中,这属于商业贿赂的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毛群安也坦言,在多年以前,甚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有类似的事件,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现在在乳品方面,卫生局只是有规定但是并不管,而工商部门不会去查医院,质监部门也只是管产品质量。”乳业专家王丁棉对南都记者表示,“虽然有相关规定,但是并无实际执行的主要原因是,奶粉的医务渠道并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并且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太轻,医院本身在其中也存在诸多利益,现在奶粉企业的相关手段更加隐蔽,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利益链。”
正所谓积重难返,前述广东某三甲医院副院长也告诉南都记者,客观上,现在很多产妇母乳不足、或因疾病不能母乳喂养;或者有产妇受宣传误导,认为好的奶粉完全可以替代母乳,对奶粉确有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刀切式地禁绝奶粉进入医院,也不现实。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宣传引导,现在为数不少的产妇确实就认为好的奶粉和母乳差不多。
医务渠道占营销成本两成
多位奶粉行业从业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奶粉行业竞争激烈,各种土洋奶粉加在一起,至少有四五百种牌子的奶粉在同台竞争,目前这个行业只有少数企业挣钱,而且这些挣钱的企业,都是高投入、高销售的模式,这高额的投入最终要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国内消费者面对的就是比国外要高得多的奶粉价格。
如某知名品牌奶粉,在内地官方旗舰店售价160元每罐,重量为400克;而在香港购买同品牌奶粉,800克售价不过130元人民币,内地售价是香港的两倍之多。
圣元国际董事长张亮曾公开表示:“国内奶粉全球最贵,这是事实。圣元奶粉也卖得很贵,这事让人很纠结,圣元曾经坚持了四年没有调价,后来实在撑不住了。销售价格与制造成本有关联,但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市场不接受低价位产品。消费者大多认为贵的一定好,企业就比着涨价,赚来的钱全都砸在渠道上,这是个怪圈。巧取消费心理,不断调高价格,零售价格越高毛利就越大,新进入者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企业投入当然就越来越高了。2008年以前,中国市场上能够数出来的品牌只有40来个,现在有900多个,都想蛋糕多切一块。这种局面会延续几年。但这个游戏不可能永远玩下去,玩到穷尽必定是一场降价大战,那些欺负消费者钱多人傻者终将自食恶果,钱有花完的时候,傻瓜也许会有明白的一天。”
像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和惠氏这些大品牌给门店渠道的费用都比较低,每一级经销商也就在10%左右,终端每卖一罐这类奶粉甚至也就挣十几块钱,有经销商对南都记者透露,“这种大品牌奶粉,单罐挣钱少,然而因为量特别大,所以一年下来,总收入也还算比较可观,此外,门店卖美赞臣、雅培这种奶粉,就是相当于打广告,用来撑场面,基本挣不到什么钱,挣钱还是得靠一些小品牌但是渠道费用高的奶粉。”
对这些大品牌的洋奶粉来说,真正占到成本大头的是医务渠道,据南都记者多方了解,医务渠道这一块占了外企营销成本的最大一部分,有些甚至要占到总销售的20%左右,基本每家企业在医务渠道的投入都数以亿计。
张永透露,在各个销售大区,像他这样专门跑医院的营养代表的人数并不比跑经销商和渠道的销售代表少,甚至有些大区的营养代表还要比销售代表多,在有的外企,甚至有专门的医务部门直接负责对医院的业务,据了解,多美滋的医务团队就多达一两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