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岁的陈焕春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动物传染病学家。从1972年求学华中农大起,他把42个春秋都献给了动物传染病研究。昨天,陈院士获得201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上午刚刚领完奖
下午就召集团队讨论课题 42年来,他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他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牛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检测犊牛冠状病毒抗原的单抗ELISA方法;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阐明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症状,研制了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及鉴别诊断试剂盒,提出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在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新发重大疫病和禽流感、猪链球菌病、乙型脑炎、奶牛结核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与防治工作。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焕春却十分谦虚。“感谢省委省政府对我的认可。但这个奖对我来说,有些重了。”他说,他和他的团队对社会的贡献很微薄。“我就把它当作是对我的一个鞭策!”
那么,对于这100万奖金,他有什么打算?“我计划设立一个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在这位科学家的眼中,人才和科技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上午,他刚刚领完奖,下午就召集他的团队开会讨论课题研究了,一直讨论到傍晚快六点才结束。
农家娃学畜牧兽医
差点回老家兽医站工作
1953年,陈焕春出生于湖北恩施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之家,家境贫寒。家里兄弟姐妹5个,他是长子。1972年,陈焕春被推荐上了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学习。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倍加珍惜。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976年,原本打算回老家基层兽医站工作的陈焕春被留校任教,并被分配到家畜外科学教研室。
一个偶然见闻 改变研究方向
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一生。
毕业后不久,他带学生到湖北天门实习,发现天门流行一种耕牛的腹泻病,导致许多耕牛死亡,农民无牛耕地,出现人拉犁春耕的场面。
深知农民之苦的他心里非常难过,并由此萌发了从事家畜传染病研究的想法。回校后,陈焕春便向系和教研室领导汇报了他的想法,得到学校的支持。
于是,他从家畜外科教研室转到微生物传染病教研室。
留学德国师从大家
刻苦钻研破世界难题
1984年,是陈焕春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当年,31岁的他被教育部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在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所留学学习,师从国际著名动物传染病学家、德国兽医学会资深主席Mayr教授。
陈焕春勤奋、刻苦,成为研究所有史以来第一位正式通过慕尼黑大学德语考试的外国人。导师开始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了。
他给陈焕春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建立牛冠状病毒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
牛冠状病毒感染普遍,危害严重,建立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的ELISA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非常重要。但建立这个方法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导师的几届研究生进行了艰苦尝试但都未能成功,国际上也无人突破,以至于国际上许多专家认为,在冠状病毒建立该方法是不可能的事情。联想到在天门看到的人拉犁春耕的情景,陈焕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导师的新课题。
他查阅了大量文献,发现牛冠状病毒抗原的非特异性反应是建立该方法最大的技术瓶颈。为克服这一困难,他什么技术、什么办法都用上了,但还是克服不了非特异反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陈焕春始终没有放弃。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摸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处理抗体的办法,非特异性反应消除了。他用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了检测犊牛冠状病毒抗原的ELISA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后来该方法被欧洲国家许多实验室采用,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当陈焕春把博士论文呈交到导师Mayr教授手里时,导师看后连连称赞道:“你给我们乃至世界解决了一个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后来,陈焕春多次去慕尼黑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一些德国老朋友就笑着对他说:“我们天天在用你的ELISA方法,天天想到你。”
2400元撬动大科研
迈入一个“国际前列”
1989年,学成的陈焕春准备回国,导师极力挽留他在自己的研究所工作,并承诺几年后推荐他到全德最好的企业去工作。陈焕春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向导师表达了回国发展的希望。
这位国际著名动物传染病学专家被眼前这个中国学生的报国热情深深感动,对他说,“希望你今后回中国把中国的动物传染病做好,如果需要细胞系、菌株、毒株等材料,我全力支持。”
回国前,根据他的要求,导师赠送了一批细胞株、病毒株、细菌株等宝贵的研究材料。同时,在导师的推荐下,陈焕春写了三个中德合作项目申请,一共申请到6万马克。
1989年元月,陈焕春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航班,他随身带了三样东西,一是书籍和资料;二是一些血清制品、各种标记抗体、单抗和生物制剂;三是带了各种不同型号的加样器和满满一行李袋的加样器用塑料枪头(因当时国内很少有卖的),用液氮罐带回20多种传代细胞。这些都为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到华农,陈焕春开始启动他的系列科研工作。当时,学校科研处给了2400元科研启动费。正是以这区区2400元钱发端,使我国的动物传染病研究,迈入国际前列。
那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现在不能比,科研用房尤为紧张,等了快一年才落实了实验室。
自己亲自打扫、整理和修缮实验室,向其他教研室借显微镜等仪器。令他高兴的是,他从学校设备处报废的仪器设备中,发现了一台还可以修缮的冷冻高速离心机,经修好后一直使用至今。
禽流感检测研究
他的团队立大功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陈焕春深知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他和他的团队三十年来一直书写着“安全”文章,努力解决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发生的重大传染病问题。
1989年元月回到国内的陈焕春,正逢当时我国养猪业中普遍流行一种被称之为“猪冬季腹泻病”,经过紧张的研究,他成功分离鉴定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为指导临床该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猪群中又流行着另外一种繁殖障碍疾病,怀孕母猪产死胎、弱仔,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空怀母猪返情、配不上种,使养猪业遭受沉重打击。他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分离出猪伪狂犬病毒,建立了多种诊断方法,率先确定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爆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