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记者从市食品安全办公室获悉,在大庆开展的“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检查中,市食药监局对全市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餐饮店里经营使用的猪肉、熏酱及灌肠制品进行了为期40天的监督抽检。
市食药监局共对12个品种的食品进行了共计540个批次的抽检,其中,检测合格的为435个批次,105个批次不合格,综合检测合格率为80.6%,干豆腐、熏酱及灌肠制品合格率偏低。
1检测合格率为80.6%
记者了解到,此次抽检由市食安办牵头,食药监局在全市9个县区中,每个县区选定3个乡镇,重点对城乡结合部、乡(镇)小餐馆、小吃店进行抽样检查,并委托市绿色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检验。
据市食安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在抽检的12个品种的食品中,每个品种抽检45个批次,共计540个批次。其中,检测合格食品435个批次,不合格食品105个批次,综合检测合格率为80.6%。
“这次进行的全市餐饮大抽查,目的就是整体提升大庆餐饮环境,摸清病根,对症下药。”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张福平说。
据了解,105个批次不合格样品涉及猪肉1个批次、豆油6个批次、食醋9个批次、酱油6个批次、干豆腐30个批次、熏酱制品28个批次、灌肠制品18个批次、鲫鱼7个批次。另外,羊肉、白酒、鲤鱼和食用菌4个品种均未发现不合格样品。
2干豆腐抽检合格率最低
记者了解到,抽检发现的不合格食品涉及8个品种,其中,干豆腐、熏酱及灌肠制品合格率偏低。
工作人员介绍,猪肉样品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水分超标;食用油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过氧化值超标;食醋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可溶性无盐固形物个别样品总酸指标不合格;酱油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氨基酸态氮和全氮。
另外,干豆腐、熏酱及灌肠制品不合格项目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此外,熏酱及灌肠制品中有9个批次样品的亚硝酸盐不合格;鲫鱼不合格项目主要为恩诺沙星,1个批次的鲫鱼被检出孔雀绿石成分。
从整个检测结果看,干豆腐、熏酱及灌肠制品合格率偏低,干豆腐抽查45个批次,有15个批次合格,合格率仅为33.3%;熏酱制品抽查45个批次,有17个批次合格,合格率仅为37.8%;灌肠制品共抽检45个批次,合格27个批次,合格率仅为60%。
3四县加强监管追“合格率”
据工作人员介绍,集中抽检中,共涉及全市9个县区,每个县区抽检食品的品种及批次相同,均为60个批次。
萨尔图区合格食品54个批次,合格率为90%;让胡路区合格52个批次,合格率为86.7%;大同区合格52个批次,合格率为86.7%;红岗区合格50个批次,合格率为83.3%;龙凤区合格46个批次,合格率为76.7%。
肇源县合格50个批次,合格率为83.3%;肇州县合格49个批次,合格率为81.7%;杜尔伯特县合格46个批次,合格率为76.7%,林甸县合格36个批次,合格率为60%。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抽检中涉及的问题食品,都已由所属监管部门进行处理,四县相关部门表示,继续加大监管检查力度,同时,市食安办还将加大对现场制售环节及小作坊的监管,确保市民“舌尖上的食品安全”。
4忽视加工环节成“不合格”主因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抽检中,不合格餐饮食品大多因忽视加工环节导致。
据了解,在此次检测中,干豆腐和熏酱制品超标严重的可能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要求生产有关。此外,还有可能是在储运、运输、销售过程中,食品防污染措施不到位。
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超标,可能与油脂在储运过程中密封不严、接触空气、光照射等作用,导致过氧化值升高。
食醋中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酱油中氨基端态氮不达标的,可能原因是生产工艺不符合标准要求。
另外,大家都知道,食品中亚硝酸盐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能使肉类食品颜色鲜艳、亮红,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是不可以将其过量加入的。
据市食安办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此次餐饮抽检出的问题食品涉及多个部门管辖,对此,市食安办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针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查,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责任编辑:姜源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