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家住奎文区樱园小区的张女士向本报反映,她结婚购买的糖果出现了问题。“买的时候以为是德芙巧克力,回家后才发现并不是真正的德芙,只是字母看上去很相似。”张女士说。当天,记者走访了位于奎文区潍州路与健康东街交叉口附近的副食品批发市场,发现确实有许多小牌子傍名牌。
市民反映 买到山寨德芙
当天,张女士告诉记者,她购买的巧克力实际名称是Duer,而德芙的名称是Dove。由于外包装上的名称写得比较潦草,常人乍一看都以为是德芙巧克力。
张女士对记者说:“我在4月18日到潍州路上的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家店内购买结婚用的糖果,当时一共花了1000多元钱。‘假德芙’每斤30元,我在购买时还问德芙巧克力怎么便宜了,老板听后什么也没说。回家后,朋友一说我才发现不是德芙巧克力。”张女士回到店内讨说法,但店老板称是张女士自己没看清牌子,不能退货。
张女士的同事王女士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王女士购买糖果后,让店内工作人员帮忙装盒,可是她后来发现盒内有些糖并不是自己选好的品牌。“我买的是雅客,可是回家打开几盒发现,并不是每盒里面都有雅客。店主将雅客换成了‘雅正’,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王女士说。
记者调查 “杂牌”糖成店铺必备
19日,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健康东街与潍州路交叉口附近的副食品批发市场。
记者走进一家卖糖果的店铺,看到货柜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块。柜台上有一盒德芙巧克力,旁边还摆放着几盒巧克力,记者原以为都是德芙巧克力,当询问价格时,店主表示这一盒50多元钱一斤,另外几盒20多元钱一斤。
“价格怎么会相差这么多?”记者问道。店主表示,50多元一斤的是德芙巧克力,另一种则是“杜尔”巧克力,“它在包装上跟德芙有些像”。
在另一家店内,店员告诉记者,不仅巧克力,硬糖、奶糖都有与大牌子糖果类似的。“名称只跟大牌子糖果相差一个字,外包装乍一看差不多。”店员拿起几块酥糖说道,“这里面有一块是徐福记牌的,另外三块是其他牌子的,但是外包装都差不多。”记者看到,这几块酥糖外包装相似,唯一区别是有一块酥糖的一角印有“徐福记”标识。
“正牌子的糖果比杂牌子的价格高出一半还多,喜糖盒里一般放10块或12块糖,如果都用正牌子的,一盒喜糖得六七元钱。”店员说,他们推荐的时候,会一起推荐,方便顾客选择。
律师说法 这种行为属“傍名牌”
对此,山东王杨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建华表示,糖果作为一种食品,首先要符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产品的用料、配方要符合国家标准,包装上也要标明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等信息,否则是“三无”产品。
王建华说,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公众产生误认的,则属于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像这些糖块的外包装与大品牌很类似,常人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是冒牌的,就是一种‘傍名牌’的行为,这是法律不允许的。”王建华说。
王律师表示,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假冒的产品,有权要求商家赔偿。
在此,王律师提醒广大市民,在购买物品时一定要仔细辨别,同时保存好小票、收据,以免日后出现举证困难的情况。 (文/图记者 常方方 窦圆娜)(原载潍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