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破解鉴定难题 护卫百姓餐桌
时间:2014-04-22 14:06  浏览次数:


高级兽医师宗卉在进行动物源性产品检测

□赵向前 曹琛福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对于深圳检验检疫局动植中心动检实验室高级兽医师宗卉而言,终于可以睡个囫囵觉了。十年来,她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不负重望,利用生物分子标记技术,研发出能够检测肉制品及饲料中18种动物源性成分的系列方法,一举解决了困扰口岸检疫及国内市场肉制品、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鉴定的技术难题。 

事情要回溯到2001年。当年,为防止欧美、日本等国家疯牛病的传入,我国开始禁止从牛海绵状脑病疫区和绵羊痒病疫区国家或地区进口牛、羊肉以及含有牛、羊源性成分的饲料及其原料。深圳局迅速启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部署牛、羊源性成分检测工作。 

研发一项技术 

此前,用于肉食品、饲料等的物种鉴定主要依赖于电泳法等多种蛋白质分析法,对样品要求较高、适用面窄,难以很好地应用于检验检测业务一线,且对于经过高温处理、研磨粉碎或经化学处理的样品基本上束手无策。加之口岸检疫及国内市场肉品真伪鉴定需求的不断增加,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逐渐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需求为深圳局科研工作提供了方向。该局科研团队就此展开了为期10余年的科研攻关,最终采取分子标记技术,将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更方便、高效、低成本地集成在一块基因芯片上,不但实现了在一次反应中对多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大大提高了对样品的适用性,还通过对多项检测技术的横向联用,将检测范围扩展至鸡、鸭、鹅、猪、马、驴等18种常见家畜禽。 

目前,该项研究已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制定8项国家标准、9项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并搭建起一套能够准确检测18种常见家畜禽动物源性产品的可扩展技术平台。 

严守一方安全 

2002年,深圳局首次在我国从日本进口的鱼饲料中检出含有牛源性成分; 

2003年到2004年间从美国进口的鱼粉中检出羊源性成分; 

2010年从丹麦进口的猪蛋白粉中检出牛源性成分; 

2013年从巴西进口的宠物饲料中检出牛源性成分,从国内市场的牛肉加工产品中检出猪、鸡源性成分,羊肉加工制品中检出猪、鸡、鸭、牛源性成分…… 

随着该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圳局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工作从单纯检测牛、羊源性成分扩展到检测哺乳动物、反刍动物以及鸡、鸭、鸽、猪、马、驴、骆驼、鹿、狗等多种动物源性成分,检测能力不断强化,检测截获的各类动物源性成分阳性数据不断上升。截至目前,深圳局共检出牛源性成分32批次、羊源性成分9批次、鸡源性成分11批次、猪源性成分13批次、鸭源性成分2批次,阳性检出率为6.4%。 

现如今,除承担口岸进出口货物检测业务外,该局实验室还作为广东省、深圳市肉制品检查技术保障的重要力量,在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障一个产业 

2013年初,欧盟“马肉风波”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肉制品生产企业、各大超市以及众多肉制品出口经销企业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跌宕起伏,部分发达国家更是借此设立了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肉制品生产加工产业顿时乌云密布。 

临危受命,深圳局再一次走到了产业保障的前线,一方面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出口企业产品顺利通过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另一方面在国内产品检测中严格把关,着力重建消费者对国产肉制品的信心。据统计,2013年该局在动物源性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为国家、企业减少经济损失近数十亿元,由该项目技术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057.8万元。 

目前,该项研究所制定的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相关检测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地的市场监管、农产品质量检验以及食药检测部门,在食品、农产品及饲料等多个行业的动物源性产品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圳局科研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口岸动物疫病防控压力会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对动物源性成分检测的要求会进一步拓宽,社会对肉制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会进一步增强,唯有俯下身子、迈稳步子、创新点子,才能为我国肉制品进出口产业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后盾。




上一篇:你最容易得什么癌   下一篇:苏客餐饮:释放管理红利 成就连锁餐饮业经营价值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