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结束了“九龙治水”的食品监管历史,食品安全监管的各种改革也都在推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自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以来,一直着眼于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的变化。
“我的着眼点是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进步。随着监测样品和标本数量逐年增加,发现了很多问题。标准的清理也已经结束,2015年年底将出台一套唯一的国家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陈君石近日如是说。
●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早期预警
对于当前的食品监测现状,陈君石表示,2010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由卫生计生委主导,中央财政支持。因为监测项目的技术性很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成绩显著。
据他介绍,《食品安全法》颁布后,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近5年以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范围、食品种类、样品数量和项目不断扩大。到2013年,以食品为导向的监测,已覆盖全国2142个县级行政区域,对粮食、蔬菜、肉类、蛋类、乳和乳制品、水产品、酒类、食用植物油等29大类食品中的近60万份食品样品进行了监测,涵盖重金属、毒素、农药和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环境有机污染物、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包装材料迁移物、微生物等指标300多项,获得近600万余个监测数据。仅2013年获得的监测数据就超过了300万个。
通过5年的风险监测,初步摸清了我国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状况和趋势。在监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重要线索。如2012年和2013年在风险监测中发现的婴幼儿食品汞异常均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通报,监管部门及时主动发布信息,企业主动召回相关问题产品,使得风险及时得到控制。
陈君石认为,风险监测获得的大量数据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的中国居民膳食铅、镉、铝、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等优先评估项目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标准制定修订及跟踪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监测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公众解疑释惑等风险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一系列工作,原来空白的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稳步建立,初步构建了以病例监测、事件报告、溯源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系统,包括覆盖1600家哨点医院和137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覆盖3136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系统;覆盖30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国家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Tra Net)。陈君石表示,建立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将在食源性疾病早期预警中发挥作用。据估计,每年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有2亿多人,初步摸清了家底。
●唯一一套国家食品强制标准将出台
据陈君石介绍,原来的食品标准很乱,有3套,而且都是强制性的标准,同样一个产品按照这个标准就合格,按照另外一个标准就不合格。现在对标准进行清理整顿,并且已经清理完毕,今年开始就要整合了,到明年年底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建构唯一的一套国家强制性标准。
据了解,《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列入清理范围的标准为4934项,除转交农业部清理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标准、建议由主管部门自行清理的认证认可类标准外,共清理了各类食品标准3310项。
以食品产品为例,经过专家技术组研讨,最终对860项食品产品标准给出了继续有效、整合、修订、废止及不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清理建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