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7个月的牛小排“回炉”再造,麦当劳麦乐鸡、肯德基烟熏肉饼里则掺入5%的次品……昨晚,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违反食品安全行为被媒体曝光。作为该企业的合作伙伴,一批在华开展业务的餐饮巨头“中招”。(7月21日东方网)
说实话,像这种类型的食品安全事故,绝对是一家“中招”,坑害一窝,最终还是让消费者买单。然而纵观舆论场的声音,有指责“麦肯”等这些处于食品加工下游企业的,这显然是没有认清事件的本质。因为据报道显示,为了保障肉类的安全,麦当劳等企业也会定期去检查,但上海福喜却在上演“障眼法”,完全是在应付检查,而麦当劳等企业完全是出于对上海福喜这样大型外企的信任。
当然了,不能说麦当劳等企业没有一点责任,毕竟倘若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检验,或许也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而在此,我们暂且不论“麦肯”设置食品检疫机构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就拿这一具体的工作来说,对肉类食品进行检验,到底应由谁做呢?尽管企业泯灭良知,置安全生产于不顾,但此时此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们不得而知,而“麦肯”对供应商的信任,也不仅是因为其是大型外企,值得信赖,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因为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信任?
一个巴掌拍不响,“麦肯”中招,卫生监管部门难辞其咎。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十分耐人寻味:在视频当中,操作人员声称“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就这么简单。”这里的“人是活的”,值得追问,到底是谁能够视食品安全法不见,给企业大开方便之门,也必须要彻查。更为滑稽的是,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今年还获得了上海嘉定区的表彰,被评为“嘉定新城(马路镇)食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A级)”,如今被曝出这样的惊天丑闻,对当地的监管部门来说,又是否是在自扇耳光呢?
在我们的传统看法当中,发达国家的外企似乎是更具有责任心,也有着更高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但像上海福喜这样的外企难道是进入中国“水土不服”了吗?恐怕这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反思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生产问题大多发生在国内企业,而对于国外企业来讲,则鲜有发生,但这并不就说明我们没有对境外企业进行监管。就拿外商投资食品企业居全国第一位的上海来说,早在2007年可谓就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先证后照、重点企业特别标记、经济户口电子档案、谁登记谁规范谁负责……如此严密的制度,居然没有发现大型外企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且还让其评上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所以,能够造成外企的“水土不服”,恐怕不止在于制度和企业责任心的缺失,根本上还是监管部门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并没有将对相关市场主体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外企食品安全生产的违法行为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地方政府给惯坏了,试想当招生引资作为地方官员政绩工程的一项重点时,外企能不享受“治外法权”吗?食品安全监管还会跟在媒体曝光后进行运动式地治理吗?食品安全绝非小事,洋快餐供应链条上的“过眼疑云”,公众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尽快给出一个交代,而对于外企的监管,也是时候下劲儿了。
文/张松超
责任编辑:z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