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托市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粮价调控空间逐渐收窄,政策效应也在递减。国家发改委最近表示,今年我国将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那么,我国的粮食储备为什么陷入越储越多越进口的怪圈?托市政策是不是该退出了?天下财经值班编辑魏红欣昨晚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马庆斌。
马庆斌,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博士,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记者:为什么我们粮食储备出现了一个越储越多越进口的这么一个怪圈呢?
马庆斌:简单来说我想就是施行了多年的粮食价格补贴这个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反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这种粮食的供求关系,这个怪圈背后围绕粮食各个利益主体,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结果,国内的种植成本不断的上涨,那么连续多年我们国家不断的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这就使得国内的粮食的收储的政策价格就高于了国际市场的价格,结果就是更多的粮食的粮食进入粮库了而没有进入市场。
记者:那我们应该怎么改呢?这个托底政策是不是应该退出了呢?
马庆斌:针对粮食这种特殊的产品进行扶持价格也是一个国际惯例,未来的这个政策的调整肯定不是简单的退出,未来的政策设计应该是分地区分种类来设计。一个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区,我想还是应该再分散,以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粮食种植区,短期内还应该坚持以最低收购价为主,逐步地过渡到目标的价格,补贴的这种方式。第二点我想对于小麦和大米这些口粮还应该是坚持最低收购价和目标价格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个安全数量红线以下和以上,采取不同的这种价格的补贴的方式。第三个饭碗不仅要锻炼自己手力,那么碗里装了,还应该自己地上产的粮食,补贴的对象就应该适应这一要求才能补贴资金,更多应该是补贴种粮食的人,而不是简单拥有土地经营权的人,最后一点我想还应该借鉴更多的发达国家的这种经验,在农产品的补贴方面还应该是逐步地过渡到农产品价格保险制度,培育更多的市场化的农产品的保险金融产品而不是简单的靠这种多年以来行动化的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