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云雾山。
资料照片
武汉市黄陂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瞩目。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醉美黄陂”声名远扬。万亩杜鹃红遍云雾山、格桑花海点缀木兰草原、商代文明遗址盘踞龙城……作为武汉市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生态最好的新城区,手握历史文化、区位地理和生态旅游“三大靓丽名片”的黄陂,被誉为大武汉之根、大武汉之窗和大武汉之肺,成为武汉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点。
全面崛起的工商板块,让“黄陂经验”不胫而走。依托武汉国家经济地理中心的优势,打造汉口北国家级内贸物流平台,整体承接“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毗邻天河机场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引领下实现弯道超越,完成从农业大区到工业强区的华丽转身,成为商家必争的投资热土。
“醉美黄陂”,正在用新型工业化托起自己的“空港梦”。
化短板为优势
变后发为赶超
发展的瓶颈,曾经长期困扰着黄陂。黄陂紧挨汉口,却咫尺天涯,城乡分割仿佛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天河机场就在境内,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南来北往的旅客不曾多看黄陂一眼;木兰景点历史悠久,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前来光顾的游客并不多。“最后一公里”难题,如同魔咒制约着黄陂进一步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基础设施薄弱,道路没有联网成线,没有快速公共交通线;二是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工业和服务业是明显的短板,只有一些小工厂和零散景点,即使是起支柱作用的农业,也受品种杂乱、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和优势;三是城市发展布局不合理,经营城市的理念滞后。
如何与武汉市“复兴大武汉”战略实现同频共振,如何在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中争当排头兵,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黄陂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在反复调研和认真思考后形成共识:“人民利益就是决策依据,要化短板为优势,变后发为赶超,用新型工业化引领黄陂脱胎换骨。”
黄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引进快速交通线。为了与武汉轨道交通网“无缝对接”,黄陂区委、区政府果断决定:由区里筹资23.6亿元,将轻轨一号线由汉口堤角延长至汉口北,5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从汉口到黄陂只需10分钟,汉口北商贸物流迎来“沸腾时刻”。此举开创了市、区共建轨道线先河,黄陂迈进轨道交通新时代。第二,发展旅游,必须修路。黄陂全面提升门户大通道修建了110公里旅游环线公路,将整个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一线串珠,并开通旅游环线公交车。经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黄陂,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拥有华中最大的门户机场、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还紧邻黄金水道武汉新港。
黄陂转型升级工业板块。首先,做实“临空经济”概念。围绕天河国际机场,黄陂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核心示范区,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二,叫响“黄陂造”品牌。按照武汉市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规划,着力打造一批高端“黄陂造”,包括中国北车、香港周大福等制造业巨头,也包括仟吉西饼、精武鸭脖、九州乳品、香港许留山等知名食品企业。牵住了工业“牛鼻子”,黄陂的经济发展高歌猛进:去年全区财政收入过100亿元,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实力、大品牌、高起点、高科技的工业格局高位成型,工业倍增势头强劲。
黄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未来的黄陂,产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黄陂区委书记胡洪春给出答案: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战略定位,黄陂将紧密围绕“两城崛起、四区支撑”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预计到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和生产总值将分别达到150亿元和近千亿元规模。其中,“两城”分别是前川新城和武汉北新城组群,“四区”包括东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南部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西部武汉临空经济聚集区和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