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8日讯(记者 杜平)由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14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今日进入第二天,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展会现场了解到,多家参展的食品生产企业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也不忘挖掘食品背后的文化。众所周知,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的不同,每个地域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饮食的文化艺术特色。在“2014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上,来自不同地域的食品生产企业在有限的展位上充分展现了其食品背后的文化范儿。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美食背后的文化力量到底有多大,可能一时难以名状。但对于作为访客的中国经济网记者来说,一幅年画、一把马头琴、一件服饰甚至一匙一碗就能让人了解产品的定位,“不著一字,意境全出”,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所以,舌尖上也能,也应该玩转文化范儿。
在一家来自大草原的羊肉生产企业的展台前,一位工作人员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为访客服务,左上方的年画会让人顿时没有陌生感。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写着各种字体的“羊”字的吊灯,是否会让你对他们家的产品印象深刻了呢?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工作间隙,来自大草原的工作人员拉起了马头琴。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这是一件生产冷鲜肉企业的展台,“小河”里的鱼不停地游来游去。这样的布置是否对让你深刻地记住了“鲜活”一词儿呢?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这火腿要经过12个月的发酵才能制成。这么挂着让人不禁想到纪录片“舌尖”里制作火腿的片段,工作人员介绍,“舌尖”火了以后,火腿的销量增了好多呢。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这是一家韩国禅食生产企业摆出的餐具,精致得让人都不舍得使用了。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依然是上述韩国禅食生产企业摆出的餐具,太精致了,不禁让人想多拍一张。
北京一家食品企业的展台,弄这么一个大菜篮子这么一放。啥都不用说了,“家常”、“接地气”、“绿色生态”等词儿瞬间就浮现在脑海中了。中国经济网记者杜平/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