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网讯】“三夏”时节,周口大地,麦香四溢。走进田野,金黄的麦粒,昭示着丰收和希望。走进粮油市场和超市,以小麦为原料的加工食品比比皆是。
一粒小麦串起一条产业链。从优质小麦到面粉,再到面条、馒头、面包等食品,小麦在深加工的“旅行”中,身价倍增。
如今,我市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正在蓬勃发展,一条符合周口实际的小麦产业化之路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宽阔。
链条托起大农业
作为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周口的发展离不开“农”字。然而,就农业抓农业,往往容易导致只见数量不见效益,这对于粮食主产区的长久发展来说,无疑是固步自封。农业资源优势要转化为产业优势,就必须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从而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市委、市政府深谙此道。
小麦是我市的主要农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把小麦生产纳入工业生产链条,把农业优势向特色工业优势升华,已成为我市经济布局中的重要考量。
广袤的农田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我市大力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统筹推进田间生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确保示范区内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综防统治、机械耕种等达到100%;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体系……小麦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为小麦深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小麦开始了“升值之旅”。让我们跟随市农科院副院长殷贵鸿博士的讲述,一起来看看小麦的产业链是如何“拉长”和“裂变”的。在周口,大部分小麦被面粉企业加工成面粉后,再经食品企业加工成挂面、馒头、面包、糕点等食品进入超市,上了城乡居民的餐桌。面粉加工会产生麸皮,可以加工成各类饲料。从普通面粉中可以提取出谷朊粉,俗称“面筋”,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亦在食品业、生物、制酒等方面有很大作用;还可以提取出淀粉,经过生物发酵,用作味精、氨基酸、啤酒的原料。
这一条充满活力的产业链,让我们看到,在周口点麦成“金”,已不再是神话。小麦产业链条的延伸,迅速带动了我市食品、饲料、运输、养殖、饮食等相关产业发展。
除了传统的小麦品种外,我市农民也开始尝试种植黑小麦。据了解,黑小麦营养价值很高,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1~2倍。沈丘县巨龙农作物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从去年开始规模种植黑小麦,并开发了面粉、挂面、点心、油茶和纯黑小麦酒等产品,成为我市小麦生产加工业的一抹亮色。
市粮食局行业发展科科长刘建民告诉记者,我市小麦年产量大约495万吨,小麦加工转化消耗量370多万吨,小麦加工转化率75%左右;全市小麦粉产量300万吨,副产品134万吨,产品销售收入115亿元。
龙头带动产业化
一头连着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正是具备了这种独特的“焊接”功能,龙头企业自然就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