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大量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的报道,掀起了轩然大坡。据报道,这个事件是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卧底”两个多月发现的。无独有偶,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英国《卫报》记者“卧底”英国一家鸡肉生产厂,历经5个月调查,揭开鸡肉遭到污染的黑幕。而媒体记者所得到的线索,都来自这两家企业的知情者——“深喉”的举报。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重,而监管又很难,关键在于举证线索难以得到。而事实上,最容易发现企业所存在问题和了解内情的,往往正是身处其中的职工。此次“福喜事件”也正得益于内部员工的举报,使得黑幕最终被揭开。据上海食安办透露,上海去年对企业食品安全问题举报者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举报奖励,到目前为止核发的最大奖励额度在四位数,报料人均来自企业“深喉”。鉴于此,有关部门发声:鼓励更多市民以及行业中的“深喉”能够提供线索,并采取措施特别鼓励市民进行隐名举报。
“深喉”一词原指在美国“水门事件”中为记者提供重要资料的线人。如今,这个略显神秘的群体也成为了企业不良行为检举揭发者的代名词。以传统观念来看,“深喉”是“告密者”,告密者就是背叛者,是对企业不忠诚,是不道德的。但是,当你站在广大消费者的立场时,你就应该抛开所谓的“企业忠诚”,挺身而出履行社会责任,去举报企业的不法行为。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应该鼓励一下有问题的食品企业员工当一回“深喉”,向有关部门或媒体举报企业的不法行为。
我们要看到,“深喉”作用发挥得好,是一个保护国人食品安全的利器。其一,鼓励“深喉”举报,有利于消除政府监管信息不足的困境。由于目前信息渠道不畅通、不明晰的事实性存在,政府部门很难获得全部真实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难以做到事前控制,往往等到事故发生后才来补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营者隐瞒生产信息提供了空间,为欺诈行为提供了契机。而对“深喉”的承认和鼓励,就有可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信息匮乏的局面,这对维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二,鼓励“深喉”举报,有利于解决当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缺少激励机制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在保障食品安全措施上,缺少对监督者的激励,第三方和公众就缺乏积极加入监管的积极性。而给予监督者以制度性激励,就会激发知情者举报企业不法行为的积极性,是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足的修复和弥补。
鼓励一下食品企业“深喉”举报
但是,我们之所以呼吁鼓励“深喉”举报,正是因为“深喉”不易得。最近,上海《劳动报》记者发起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当问到:“面对发现就职的单位正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或是其他不法行为对公众权益造成损害的情况时你会怎么办?”时,47.95%的受调查职工选择了“会举报”,但出于保护自己的角度,敢“实名举报”的受调职工占比极低。在调查中,仍有超过半数受访者选择“沉默”,其中73.68%的人“担心会被打击报复”,52.63%的人觉得“见怪不怪,感觉举报不会有用”,有36.84%的“沉默者”表示举报行为让自己有一种当“叛徒”的“负罪感”,不想因此砸了自己和别人的“饭碗”。还有 34.21%的受访者坦言“我只是一个小职员,不关我的事,让它去吧”。种种心态,反映了当下职工在面对这道“选择题”时的无奈和困惑。
看来,要解决“深喉”举报的种种压力,除了要解决员工的心理负担,更要解决举报的配套措施。“深喉”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最主要的就是做好对其的保护工作。否则,不仅让“深喉”付出本不应付出的代价,还可能让鼓励“深喉”举报措施陷于困境。要允许匿名举报,保证揭秘人不会被企业发现或者遭到解雇。同时要让他们获得丰厚的奖金,防范举报带来的风险。不管“深喉”举报出于何种动机,都要基于对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必要的保护。
当然,鼓励“深喉”举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政府部门应予以积极应对,媒体接到告发也应该非常谨慎,要进行详实和秘密的调查取证,稍有不实报道就会事与愿违,让各方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深喉”举报只是一个“治标”之策,并不能“治本”。有关部门在健全“深喉”举报制度、畅通举报渠道,提高民众监督意识之外,更要从审批、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严格把关,切实建立以食品安全回溯体系为标准的行业准入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的食品入市。但无论如何来讲,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之际,我们还是应该鼓励一下“深喉”举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