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自信,过于乐观,让万州国际在香港资本市场遭遇挫折。好在及时调整,放下身段,降低融资期望值,对投资者深恶痛绝的原股东套现问题也进行搁置,善意是否能换来成功?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双汇为什么如此“低调”,如此“急迫”?答案可能还是巨额的债务压力。
是要利益最大化还是要尽快IPO融资还贷,万洲国际(前身为双汇国际)最终选择了后者。
继7月9日更新招股书,重新启动IPO后,7月24日,万洲国际正式发布消息称,公司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为6.2港元/股,拟募集资金额为159.18亿港元。此次全球发售25.674亿股,其中国际发售24.39亿股,香港地区公开发售额度为1.2837亿股。
从发行规模来看,万洲国际此次不仅削减了发行数量,还下调了发行价格,募资金额与其首次公布的292亿~411亿港元的最高额相比,缩水超过六成。
今年4月初,万洲国际首次赴港IPO,拟发售36.55亿股,每股定价8~11.25港元,对应约15~21倍市盈率,募资金额不超过53亿美元。但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万洲国际经历了募资规模缩减、认购不足等“滑铁卢”,IPO被迫中止。
虽然万洲国际在声明中表示中止IPO的原因是“市况转差且近期市况大幅波动”,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万洲国际在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完成“蛇吞象”后,背负的巨额债务,对管理层的巨额奖励,以及PE股东的急于套现,才是其遭投资者抛弃的主要原因。
如今,吸取了教训的万洲国际已在7月29日截止认购,定于8月5日挂牌上市。一场资本市场的大戏即将谢幕,但其幕后的花絮却仍让人回味无穷。
套现心太急
犹记得2013年的夏天,万洲国际的前身双汇国际爆出大手笔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时,双汇国际的名字猛然占据全球各大财经板块的显要位置,而双汇董事长万隆也一跃成为最知名的中国商人之一。时至今日,当国际性财经媒体谈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时,仍会以双汇国际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作为引证。以往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大多不是为了将国外的资产拿回国内,就是为了将国内的产品拿去国外,而在双汇国际完成向万洲国际的华丽变身后,中国企业也第一次实现了地跨中美欧的“全球市场、全球经营”。
在这样的光环下,按说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万洲国际的IPO应该很容易。
但万洲国际自信地把港股市场当成了提款机。从2013年年底突击重奖包括董事长万隆在内的两位高管,到今年匆忙改名,直至在完成对史密斯菲尔德收购的法律程序尚不足7个月时,就匆匆准备在香港进行IPO,很容易让投资者看出其偿债、套现的目的。
万洲国际4月15日公布的上市文件中,计划融资35亿美元,在香港募集5%,其余95%进行国际发售,而在国际发售中原股东售股比例占20%左右,换句话说,万洲国际的融资额中有近1/5(约7亿美元)是原股东套现离场,与偿还银团贷款或收购扩张无关。而在此前万洲国际以“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名义,一次性奖励董事长万隆和执行董事杨挚君8.187亿流通股,按万洲国际上市文件的募资预期计算,这笔巨额奖励也接近融资额的1/6.
如此苍白的超常规奖励理由,再加之万洲国际为保证IPO成功而史无前例地动用近30家承销商,难免让投资者产生股票注水、股东套现的负面认知。毕竟,“成功收购”与“收购成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而万隆、杨挚君乃至急于套现的原股东们并未在短短7个月内拿出任何足以服众的亮眼成绩单。
雪上加霜的是,在万洲国际上市前连续爆出多个利空消息。
4月初,据商务部监测显示,全国生猪及猪肉价格连续数月下跌,跌幅超前,紧接着又有外媒报道北美“猪流行性腹泻”大范围爆发,单在美国就有近700万头生猪死亡。而据荷兰合作40亿美元、和摩根士丹利牵头分别为交易提供了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万洲国际只有顺利上市,才能减轻生存压力。而机构股东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它被债务压倒,那样损失会更大,只能选择让步。”上述知情人士称。
偿债危机
此次万洲国际将集资额由4月初宣布的最多53亿美元,大幅缩水至159.18亿港元(约20亿美元),并将每股售价由最初的8~11.25港元降低至6.2港元,可谓上市之心颇为急切。
对此,投行人士称简直是“大减价、大缩水、大甩卖”。
没有了鼎辉等急于退出的机构投资者的鼓动,万洲国际为何仍然如此着急重启IPO,甚至不惜自降身价,夹着尾巴做人?
答案只能是偿债。
就连万洲国际在4月初的记者会上也不讳言,这次赴港上市融资的一个关键原因即是偿还此前巨额的融资债务。
其7月9日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万洲国际的流动负债28.92亿美元,非流动负债86.62亿美元,总负债金额115 .54亿美元,总资产146.3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78.9%。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万洲国际的负债权益比率高达242.9%,较2013年年底的236.8%进一步增长。披露的文件显示,万洲国际未偿还债务约为77.35亿美元,相当于总资产的52.8%。 2014年5月及6月,万洲国际又与若干贷款人签订了4份贷款协议,有关贷款的本金共计2.6亿美元,其已将贷款款项用于偿还现有债务。
而在77.35亿美元的债务中,年内到期的为7.6亿美元,第二年到期的为3.06亿美元,第三年至第五年到期的为49.5亿美元,超过五年的为14.16亿美元。
万洲国际首席财务官郭丽军坦言,2013年的收购案临时增加了万洲国际的杠杆率。“我们计划使用本次发行募集的资金偿还大量银行贷款,杠杆率之后回复到之前的保守水平。”
但是,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由于此次的IPO规模大幅缩水,已经由最初的不超过53亿美元缩减到20亿美元,即便这20亿美元全部用来偿债,仍有54亿美元的“窟窿”,万洲国际又该如何偿还?
更重要的是,如果剩下的54亿美元不能及时偿还,未来财务费用要吃掉很大一部分利润,继而估值的盈利也会受到影响,投资者更不会埋单了。
对此,万洲国际一名高层人士说:“上市后融资渠道就多了,债务偿还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不仅有集团的业绩支撑,而且当时三至五年的贷款,利率并不是很高,大概为3%~4%。”
万洲国际更新后的招股书也很适时地加入了史密斯菲尔德与双汇发展这两个企业亮丽的一季报:史密斯菲尔德2014财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增长479%,达到历史最高1.053亿美元,而2013年同期净利润为1820万美元;2014年一季度,双汇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2亿元,同比增长5.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0.78亿元,同比增长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