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孩子们收到了来自监管层的一份“礼包”,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优质的奶粉给孩子,是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氯氰胺事件,国内乳企大多卷入其中,只有三元等部分企业幸免于难。但是,也许所有人都没想到,毒奶粉事件的影响会如此深远。从那时起,中国的乳企失去了国人的信任。
婴幼儿奶粉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产业,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度,我们在这个庞大的产业中却未能获得相应的收益,进口奶粉抢滩国内市场,而国人也开始在国外抢购奶粉,包括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都出现抢购奶粉的国人身影,并且一度导致超市货架上的奶粉断货。
国人对于国内乳企的不信任,短期内难以改变,即使业内人士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再三表示国内奶粉合格率远高于进口奶粉,但是仍难以阻止国人海外购奶粉的脚步。很多工薪阶层家庭,一个月收入只有2000元,但是为了孩子,仍咬牙买数百元一罐的进口奶粉,这已经不是个例,国内乳企正在失去庞大的奶粉市场。
如何增强大家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已经迫在眉睫。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将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按药品标准监管婴幼儿奶粉,这无疑是对国产奶粉提高了监管要求,但是这样的监管方式能否起到作用?能否让“胆战心惊”买奶粉的妈妈们吃下定心丸?其关键不在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关键还是在于乳企能否将“利益最大化”建立在企业家“有良心”这一基本要求上。
其实奶粉的生产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需要凭良心做产业便能取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信任也并非不可以重塑,洋奶粉出现质量问题的新闻见诸报端,但是很多洋奶粉都取得了消费者的宽容,国内乳企无需责怪消费者“崇洋媚外”,消费者对于诚信的判断和选择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是“有道德”的生产。
某食品企业老总曾经说过一句话“食品行业是老实人干的良心活。”此话虽然朴实却可以作为每一个乳企生产的座右铭,婴幼儿奶粉质量上严控风险,就是对下一代负责,就是企业家的良心生产。
然而,在社会各界热议国产奶粉危机的时候,在国务院要求按照药品监管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的时候,我们的国内乳企大多依然沉默。
其实,监管是外在力量的约束,这不可少,否则企业面临诱惑难以自持。但是真正的内在基础,是企业严格的自律和好的奶源供给,有了好的奶源,才可能有好的奶粉。因此,当政府的监管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做良心生产的同时也应该优化产业布局,从源头严控奶粉安全,逐步挽回国内消费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