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代表团关于促进广西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糖业发展事关国家食糖供应安全大局。长期以来,广西糖业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广西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全面贯彻国家扶持糖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糖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92年起广西糖料蔗和蔗糖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从2007年开始连续7年原料蔗产量和食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食糖外销量占全国跨省贸易量80%以上,广西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食糖生产基地。广西糖业在保证国家食糖有效供给和维护国家食糖安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广西糖业在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民快速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节能减排、建设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经济增长点,是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广西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广西食糖基本情况
广西是全国的产糖大省,目前全区109个县(市、区)中有95个种植糖料蔗,蔗区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百色、河池6个地级市,种植面积和产蔗量约占全区的85%。全区直接种蔗农民超过850万人,涉及蔗农2000万人,2012/2013年榨季,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651万亩,产蔗量7478.13万吨,产糖量79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305.8万吨的60.61%;蔗农种蔗总收入350亿元。据广西统计局数据,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出售糖料蔗现金收入898元,占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4488.6元的20%,占农民纯收的15%。广西有50多个县(市、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糖业,主产县涉蔗涉糖税收占到财政收入的30%~70%。全区31个糖业集团拥有糖厂104家,日均榨蔗能力67万吨,平均单厂日榨能力6400吨,为全国平均数的两倍;综合利用率4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建成糖业循环经济示范省区。
二、广西糖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在当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广西糖业发展凸显出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低
一是蔗区种植条件差。全自治区1651万亩糖料蔗,80%集中在桂中旱片、左江旱片、桂西北旱片等干旱贫瘠的坡地,地块分散,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全区有灌溉条件的蔗区仅占甘蔗种植面积6.78%,是世界上主要产糖国种植条件最差的蔗糖产区。近几年受干旱影响,广西已连续近10个榨季进厂原料蔗平均亩产在4吨左右徘徊。
二是良种研发推广能力落后。目前广西当家甘蔗品种大部分为台糖系列,其中新台糖16号、22号等台糖品种占种植面积的85%,自育优良品种少,品种更新换代慢,面临种性退化、单产及糖分下降以及品种单一造成的生产安全风险等问题。
三是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当前,广西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41%,主要集中在耕种环节,收获环节机械化仅0.05%。糖料蔗砍收基本上还是靠人力,人工雇佣成本达到120—150元/吨,占糖料蔗收购价格的1/3。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甘蔗生产尤其是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已成为制约广西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四是农民种蔗效益大幅波动,难以稳定增长。农民的种蔗效益受市场糖价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同时种植成本不断上升,蔗农收益波动大,比较效益严重下降。据自治区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统计,蔗农亩纯收入由2009年的400元上升到2010年的870元,随后又下跌到2013年的544.31元;2012年度平均亩甘蔗种植总成本为1809元,折合每吨蔗成本370.48元,总成本比上个榨季的1560元增加248.88元,上涨15.9%,蔗农种蔗亩净利润同比减少20.58%,蔗农收益空间被进一步挤占,难以稳定增长。
(二)国家对糖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食糖一直未能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享受与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相类似的扶持政策。我国糖料蔗种植一直未享受同等于国家对粮棉油的财政补贴政策,种植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的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制糖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使得制糖产业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直接影响了产业稳定发展。
二是食糖关税政策难以对国内糖业形成有效保护。食糖是世界上贸易保护程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对食糖进行高度保护是国际惯例,多数国家都对食糖进口实施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较高,例如美国、欧盟、日本配额外关税分别高达185%、218%、346%。我国加入WTO时,承诺配额内关税降为15%,配额外关税降为50%,配额数量为194.5万吨,占所有WTO成员配额总量的50%。由于多数国家都对食糖实施重点保护,贸易壁垒较高,主要出口国都将我国作为主要出口地。
三是现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难以维持市场稳定。从国际市场看,食糖是全球15个主要农产品中价格波动最大的品种,各国为了稳定国内市场,在高度保护的同时,制定了完善的调控措施,如美国的补贴政策、欧盟的生产配额政策、泰国的出口调控政策、印度的风险基金政策等。而我国食糖市场开放度高,调控手段有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国内市场,造成国内生产和价格频繁波动。同时我国临时收储政策未向国内制糖企业倾斜,没有起到保护国内糖企的作用,收储与进口调控不同步,导致收储并未能起到提振国内产业的政策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