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就在人们将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遍地开花,令人堪忧。
过期食品翻新春节走亲访友“变味”
大年初三,甘肃女孩白娜娜起了个大早,准备和父母一起去舅舅家拜年。出门前,她不经意间拎起妈妈准备好的礼盒,看了几分钟后朝大门喊道,“妈,这箱牛奶没有标生产日期,不会是过期了吧?”听到女儿的问话,正准备锁大门的张秀英快步进屋。“不可能啊,这是你姑姑昨天‘回娘家’时拿来的。”翻转牛奶箱仔细检查好几遍,张秀英还是不肯相信。娜娜爸爸白文军说:“不用大惊小怪,镇上卖的很多食品都没有标生产日期,也没见着把谁给吃死。”
在娜娜的一再坚持下,张秀英最终答应打开箱子一探究竟,果不其然,箱内独立包装的奶盒显示,牛奶已过期4个多月。看着这箱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过期牛奶,张秀英只好拿出去扔在打谷场边的粪堆上。
记者在近几日的走访中发现,春节期间,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这种过期食品普遍存在,除翻新再登场之外,部分食品则抹掉生产日期,甚或直接明目张胆售卖。
大年初五这天,白文军用摩托车带着娜娜,去隔壁乡看望娜娜的干娘。路过镇上的小卖铺时,父女俩停下车进去买礼物。鉴于前两天过期牛奶的经验教训,他们决定这次“死活都不买礼盒”。
瞅着五花八门的各类食品,父女俩决定称一些散装的蛋糕。进干娘家大门之前,娜娜招呼爸爸停下车,说想看看蛋糕有没有碎掉,令她惊讶的是,她鲜明地看到了部分蛋糕上发霉的绿毛,这使得她差点吐出来。“这怎么可能,我看着售货员婶婶装进去的啊!”无奈,父女俩又返回刚才的小卖铺。
记者走访多个乡镇的小卖铺发现,与那些有独立包装的过期食品相比,这些散称蛋糕、点心等食品的猫腻更多,更加令人难以分辨。
据媒体报道,除过期食品之外,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却有广大的市场,不法商家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销售这些产品,可以说,一些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表示,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
问题食品横行“舌尖上的安全”引忧
有媒体分析称,追根溯源,农村之所以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因此常被提醒“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农村人又不是傻子,谁愿意吃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但十里八乡卖的都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每次都去县里或市里买!”面对上述论调,白文军如是反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看来,其是,问题食品频现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他向中新网记者谈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则是熟人社会的‘面子悖论’。讲面子,又买不起。”在钟君看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钟君指出,在上述内因尚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当下,要治理这一愈发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外因下手,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只有首先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真正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钟君说。(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