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粮食生产提供结构支撑
如何调整农业结构,既让种植户有充足的“饭碗田”,还有一定规模的“经济田”?他们的做法是:“调优”、“调专”、“调绿”、“调特”。
在种植结构上“调优”。“十五”初期,黑龙江农垦总局提出了“以稻治涝”战略,这个分公司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水稻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42.8万亩扩大到2013年的110万亩,翻了2.57倍,2013年水田面积占分公司总耕地面积的90.1%,产量占粮豆总产量的92.5%,水稻生产成为分公司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品种布局上“调专”。这个分公司严格按照生态区合理布局,坚持品种规模化生产,以安全成熟、品质优异为标准,做到100%不越区种植。水稻以11叶品种为主导,主推空育131、龙粳31等优质主栽品种,玉米主推德美亚一号、绥玉7号等。
在食品安全上“调绿”。这个分公司扩大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比例,大力推进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证及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双体系认证工作,建立了农产品追溯制度,绿色水稻认证面积83.5万亩,有机认证面积5万亩。
在产品品质上“调特”。这个分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粮食生产新优势,开发出特色清香型优质米“七星一号”,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健全、规范了各项储存管理制度,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销售网络,加快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与营销。
加大农业管理力度
为粮食生产提供服务支撑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场”,这个分公司高度重视农业管理工作,着眼于分公司现代农业发展,在建立健全专业服务体系、农业研发体系、产品安全体系、员工培训体系等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近五年来,他们狠抓农业管理各个关键环节,已为提高粮食产能撑起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这个分公司建立和完善了分公司、管理区、作业站三级科技推广体系,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方向,建立了水稻、玉米、农机、绿色蔬菜、农牧结合等专业化合作社32个,走上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合作社道路。并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领导小组,在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中,落实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80余项,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了现代农业向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劳动者知识化发展。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的追溯制度,建立了农业生产档案,全程记录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环节,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此外,还建立了培训制度,采用课堂培训、园区示范、经验交流、典型引导、信息咨询、跟踪服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每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班15期以上,培训12000人次,培训面达到了100%。
加大农业标准化力度
为粮食生产提供体系支撑
这个分公司以推进农业标准化巩固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制定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监测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有的放矢推广农业品种,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时刻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搞好农业现代化的大事来抓,引导和鼓励种植户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对广大种植户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努力为粮食生产提供体系支撑。
他们坚持统一供种标准化、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化,以及农艺措施和田间作业标准化。建立了芽种统供制度,种植户订购的种子在种子产业中心清选、包衣后,送往芽种生产厂统一加工成标准芽种,再发放给种植户,品种优质率达100%。同时成立了农资协会,建立健全了农资供给体系,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主渠道经营,坚持产前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搞好培训,产中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搞好服务,产后进行标准验收搞好记录,保证了水稻等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在每项技术环节上,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实施,管理人员进行全程的技术指导和严格的监督检查。农机作业前全面检验,作业中随时监督,作业后严格验收,确保农机作业标准达到农艺要求。
如今,农业标准化这篇新文章,给这个分公司赋予了新的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粮食生产,已是农业标准化的“升级版”。
(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