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信校长在学科建设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新闻中心 | 作者: | 发布日期:2014-02-24 | 阅读次数:
在追求学术卓越中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
——在学科建设暨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把2013年作为学科建设年。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按照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定位,研究制定中长期学科规划;二是贯彻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在创办研究生院10周年新起点上,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今天,我们把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一起召开,一方面考虑要精简会议、改进会风,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来就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做好这两项工作,一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深入的研讨、广泛的征求意见,形成了提交本次会议讨论的相关文件。刚才,吴普特副校长、王跃进副校长分别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做了解读和说明。两个文件经过本次会议审议并修改完善后,将正式印发实施。接下来,就落实好这两个文件,我谈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对加强学科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刚才普特同志在《决定》说明中做了深刻的表述,我都同意。我记得,当时我刚上任1个月,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就谈了关于学科建设的认识,特别是对一流学科内涵的理解。在2012年工作会议上,我重点谈了怎么建设一流学科。在2013年工作会议上,我重点谈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谈起学科建设,我们不能不谈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回顾人类历史,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历经千年而不衰,不断推动和引领人类科技与文明的进步。从历史延续性而言,可与大学媲美的也许只有教会。在历史演进中,大学何以被保留与传承,就在于大学始终在传承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并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中世纪大学主要传播和研究神学,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19世纪初,洪堡创立新的大学理念,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之母。20世纪初,“威斯康辛思想”确立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创立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的大学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不断地改良自己、完善自己,紧密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大学主动革新的自觉,或者说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在世界新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背景下,会不会有一天大学被社会所淘汰呢?或者说某一所大学被社会所淘汰呢?我想,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现实的。看一看当今世界大学排行榜,那些最好的大学并不都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相反一些后发型的大学在较短时间内创立了卓越的学术声誉,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大学要持续地发展,必须不断满足国家发展、科技创新、文明进步的需要,或者说只有适应社会的大学才能成为最好的大学,这是创建一流大学的根本出发点。
基于以上理念,中国的大学如何在传承创新中从优秀走向卓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何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愿景,必然也必须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我想,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是当代大学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如果一所大学能以国家需求来谋划发展,能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与人才支撑,必然长久不衰并不断走向卓越。相反,如果一所大学看不到自己的使命,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被社会所淘汰、被历史所遗忘注定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创造和完善人类核心知识体系,在服务与贡献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2013年十大科学进展,多数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第一个是癌症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医学的重大突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进展是基因编辑技术(CRISPR),2013年世界上有12支研究团队应用该技术对生物细胞的特定基因进行操控。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张涌教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成果,就与基因编辑技术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有一些学者在科学上已经走近了世界的前沿。我们经常讲,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学科。其实,学科的内核就在于学术,在于知识、技术上的创新,做出同行公认的研究成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科学与技术大学,必定要在科学与技术上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比如,当今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名字是“Technology”,但加州理工不仅在技术创新上成就卓著,而且在科学研究上堪称卓越。伟大的生物学家摩尔根就在加州理工创立了生命科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摩尔根遗传学。我理解,作为一所大学,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在科学前沿上有所成就,终究会被科学所忘记;如果不能在技术进步上有所贡献,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讲,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有一流的学科,必定是一流的大学。学科的水平决定着一所大学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以及传承大学精神方面的地位和水平。当然,世界上所有的大学,包括全球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都是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办出了高水平。没有特色,不可能办出高水平;没有高水平,即使有特色,也只是低水平的缺陷。如果一所大学坚持在“有特色、高水平”六个字上做文章,让若干学科成为国内顶尖、世界知名,最终完全可以建成一流大学。
回头看我校学科发展历程,曾经有一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甚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科学与技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赵洪璋院士领衔的作物育种学科,在中国一度绝对顶尖。赵先生培育的“碧蚂1号”小麦新品种,年种植面积达 9000万亩,至今仍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无人可以超越,也早于世界绿色革命。绿色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诺曼•勃劳格博士培育出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矮秆小麦,让千万人免于饥饿,但其推广面积也没有超过碧蚂系列品种。可以说,上世纪50年代原西北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堪称世界水平,其标志性贡献就是有效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因此,毛主席称赞赵先生“挽救了一个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