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院士提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28字方略,山仑院士领衔的植物抗旱生理及旱地节水农业研究,一度把我们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推向国内最高水平。
刘荫武教授培育的西农沙能奶山羊,曾居于中国奶山羊研究的一流水平,邱怀教授关于秦川牛改良的研究,也代表了中国当年肉牛改良的领先水平,张涌教授关于体细胞克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处于世界的前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自主培育的苹果品种只有一个,就是傅润民研究员的秦冠。此外,园艺学科在苹果、西瓜、大白菜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国家科技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曾一度出现“八大教授”,代表了国内农经研究的最高水平。农经学科也是1989年首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全国唯一的农业经济管理重点学科。
辛树帜先生、石声汉先生领衔的中华农业文明史研究,不仅代表了中国水平,也代表了世界水平。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为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农业卷,专门派助手来学校商讨。他所著七卷本中的两卷,就特别送给了这两位先生。
回顾过去,我们的学科水平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看看今天,我们要有勇气承认,比起辉煌的过去,部分学科衰落了,至少不是最好的水平。当然,这不代表我们没有进步,只是在“慢进也是退步”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前进的步伐慢下来了,失去了曾经的优势。
作为一所国家寄予厚望的“985”大学,站在建校8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为完成支撑引领中国旱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愿景,全体师生都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把学科建设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追求学术卓越,建设一流学科,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妄自菲薄,要坚定信心、理清思路,按照既定的路线图脚踏实地地奋斗。从优秀走向卓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据我了解,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仅有112篇,2008年突破1000篇,现在稳定在1500篇以上,而且国际顶级期刊论文接连涌现。2002年中国农大还没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2013年底已经有9个。根据发展趋势判断,如果我校每年第一署名单位国际论文稳定在1200篇以上,经过10年左右我们也会有6—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总之,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树立卓越意识,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战略谋划,明确实施路线,扎实协调推进,更加奋发有为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以战略眼光谋划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学科布局结构
系统科学有一个基本概念,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否优化合理,决定了功能能否最大限度发挥。我们认为,拥有若干一流涉农学科的大学是一流农业大学,那么要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需要布局那些学科?需要重点发展什么学科?需要让哪些学科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回答这些问题,要站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和系统性的谋划。
我理解,一所大学的学科布局结构,要服务于大学的职能或功能。或者说,一所大学的定位与使命决定了应当拥有什么学科、重点发展什么学科。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基本职能来看,我们的学科门类是比较齐全的。但十一个门类下的诸多学科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不同学科处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教学型的、教学科研型的,还有研究型的,相当一批学科仍然是教学型的。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一个五星级学科的概念,一流学科必定是五星级的研究型学科。今年我们对各学科做了自我评估,还没有5星级学科。在此,我想强调的是,从人才培养的功能而言,不管是教学型的、教学科研型还是研究型的,使命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使命。但要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就必须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评判,以国际通行学术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学科水平。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发展定位。光强老书记讲,当年对于这个战略目标,教师干部队伍是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觉得目标遥不可及,很难实现。党委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确立这一战略定位,并在广大师生中达成广泛共识。回顾一下关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学科布局结构的一些提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产学研结合特色,这是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二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农林水学科齐全。我认为,这三个提法都非常明确,也非常必要,但仍有所不足,不足就在于布局结构以及实现结构功能的路径还不完善。产学研结合特色、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农林水学科齐全,怎么落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上?所以,在学科建设年,我们要明晰学科的布局结构,以及创建一流学科的实现路径。我理解,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路线图。
《决定》提出“7+4”的学科布局,这是基于大学功能定位,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在国家总要求与我们能够承担、完成什么任务的结合点上,做出的这样一个整体布局。为什么要选择“7+4”,这是经过充分讨论、认真研究的。我理解,在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里,我们能做四件事,或者说有四大关键任务:第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二,保障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第三,服务区域发展;第四,保障食品安全。“7+4”布局,既深入考虑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国际的学科竞争,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我们要站在国际的前沿,参与全球的竞争,以通行的学术标准来指导学科建设、衡量学科水平。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例,在当今世界学术界,仅有品种或者应用成果行不行呢?我理解,还不够,至少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因为现代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不仅要有品种的改良,还要有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突破。代表当今作物遗传育种最高水平的是康奈尔大学。世界上第一张番茄基因组图谱、第一张水稻基因组图谱都是他们领衔完成的。因此,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学科,我们必须在科学上、在技术上做出同行认可的学术成果。
我认为,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标志有三项:一是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不仅有科技精英,还有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的社会管理者;二是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解决了别人不能解决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国家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三是国际可比学术指标处于世界前列,我们的发展标杆就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总之,我们要通过学科建设的战略谋划,把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落地做实,明确实施路线图,更具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衡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