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雾霾这个‘心肺之患’,还有水安全这个‘心腹之患’和食品安全这个‘心头之患’,必须引起国家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整治。”3日,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呼吁采取更加严厉、有效的措施破解百姓心中“三患”。
心肺之患:
建立联防联动机制,要治标更要治本
“现在,北京、杭州,甚至东北,都能碰上霾。霾出现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话题,成了‘心肺之患’。”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李东东说。
一年多来,出台规划,强力整治,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和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各地采取了关停污染企业、车辆限行、部分公务车停驶等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雾霾来袭,没有地方可以独善其身,建立联防联动的治理机制十分重要。辜胜阻说,治理大气污染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还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这样才能缓解严重雾霾问题,保障人们的呼吸安全。
心腹之患:
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指标纳入官员考核
“水的问题,可能比雾霾更严重!”从水资源专家到政协委员,都发出了这样的警示。
为促进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期我国全面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
对于确保水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建议,尽快提高污水处理厂、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并建立体现资源稀缺性的水价机制,“当前我国采用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环境排放标准。同样长度一条河,我国沿河的工厂排污口远远多于欧美,即使每个排污口都达标排放,排污总量还是远远大于水体能容纳的量。”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强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理念,通过法律政策、市场机制、科学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解决水安全问题。
心头之患:
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武表示,近几年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好转,但隐患不容轻视。在生产方面,粮食、蔬菜主要面临农田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原菌威胁,根源是土地污染和水污染问题,肉类、水产品主要是抗生素残留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指出,化学污染是主因之一,但非法添加、滥用添加剂,也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委员们呼吁,切实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同时,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原标题 [消除百姓心中“三患”]
以上内容来自: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纪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