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家庭农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在日前《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中,25岁的家庭农场主柴会龙觉得这句话说到了自己心里,“让我明确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柴会龙是章丘市刁镇柴家村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种韭菜,去年注册成立了惠龙韭园家庭农场,占地仅30亩,却在春节前把韭菜卖到了迪拜。
种韭菜大学生
专业是国际贸易
柴家村名声在外,是因为一眼望不到头的韭菜地,全村1500亩地,2/3种的是韭菜。
2月27日下午。柴家村不少村民在地里忙着给小拱棚搭草苫子:一卷卷打开,扣在棚上,再盖上一层麦秸保温。搭完一个棚要半个小时。
“这就是柴家村30多年来的种植方式,人工投入相当大,我想改变这种现状。”柴会龙看着眼前的景象说。在他身后,回乡重建的11个2米多高的冬暖式韭菜大棚一字排开,每个大棚都安装了自动卷帘机。
2008年柴会龙考上北京科技大学,专业是国际贸易。2012年,柴会龙放弃了留城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创业种韭菜。“大一上职业规划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给父母写过一封信,描述四年之后在哪里。我当时就写到:如果四年之后,家乡的韭菜还没有走向全国,甚至出口国外,我就回到家乡,去实现这个梦想。”柴会龙如此解释自己的选择。
管理加营销
培育知名韭菜
回乡后,柴会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家里原来的小拱棚扒掉,统一建成2米多高的冬暖式大棚。带卷帘机的冬暖式大棚一个2万元,可以常年使用,还可以申请到农机补贴,比小拱棚更划算。”柴会龙说,他认为未来的农业最贵的是“人工成本”。
之后,他又挖了一个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原本施到地里的化肥被替换成了沼渣、沼液,农药的施用也开始有了严格的标准。这些几乎花光了柴会龙大学期间靠创业积攒下的30多万元。
紧接着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注册成立了惠龙聚康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并动员村民加入,承诺合作社将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最终全村有8户村民加入,一共500亩土地。
在柴会龙的努力下,加上大学期间所学的营销知识,不到一年时间,“柴家无公害”韭菜的名声渐渐传播开来,原来只在集市上售卖的韭菜被摆进了大超市,也走进了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食堂。
2013年初,“家庭农场”概念在当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之后柴会龙赶在第一时间注册了惠龙韭园家庭农场,同时推出了自己的新产品——“盆景韭菜”。
家庭农场小而精
产出韭菜高大上
惠龙韭园家庭农场的规模只有30亩,“比起其他家庭农场主,我可能是最不霸气的‘地主’,但30亩对我而言是最适度的规模。”柴会龙说,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小而精”的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柴会龙的家庭农场已经小有成就,仅春节前后卖了一季的韭菜就净赚了30万元,而他推出的“盆景韭菜”春节期间也卖出了10000盆,这一下又是50万元的收入,更让他振奋的是经朋友介绍,农场的一批韭菜已经远销到了迪拜。
“家庭农场的一个特点是能够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柴会龙说,下一步他准备与第三方植保团队合作,为惠龙韭园量身定做“肥料”,同时还准备参加台湾地区、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农产品展销会,让柴家韭菜走得更远。
除了惠龙韭园农场主的身份,柴会龙还是惠龙聚康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惠龙韭园家庭农场是我打造韭菜种植、管理、销售标准的一个平台,把这个平台做精了,才能更好地引导更多的家庭走规模、标准、集约的产业化道路。”柴会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