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科普:塑化剂并非想象中可怕 科学认识是正道
时间:2014-03-05 15:39  浏览次数:

目前,塑化剂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可怕的印象,然而在许许多多的食品包装中,无一不见塑化剂的影子,确切的说塑化剂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塑化剂并不如网络所说那么可怕,其实,每种食品塑料包装都会添加适量的塑化剂,但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量,便对人体无大伤害。

食品中塑化剂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带入的;二是食品加工、传输和包装等过程产生的。前者是直接添加或引入到食品中的;后者是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迁移污染的。

自2011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以来,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始终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一旦某个食品,甚至食品的包装被曝含有“塑化剂”,哪怕极其微量,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达到了“谈塑色变”的程度,无形中给该产品下了“封杀令”。

2012年“酒鬼酒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包装、容器、输送管道、加工机械引入塑化剂污染的高度关注,使人们产生了“包装中塑化剂等同于食品中塑化剂”的误解。但食品专业人士认为,应科学看待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其内容物中的食品含有塑化剂,更不能据此判定该种食品不安全。

为保护消费者健康,2011年以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多个法规及标准,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容器中的塑化剂含量做了相应的规定。

因此,食品包装中含有塑化剂并不等同于食品中含有塑化剂。目前,经过一系列的塑化剂风波之后,塑料原料和包装生产企业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塑化剂的管控,所以,这些企业基本不存在人为添加塑化剂的行为。但因长期的环境和管道污染导致的塑化剂残留,还需一个逐渐消除的过程。

如果食品包装物中不含塑化剂,肯定不会发生塑化剂迁移的问题,控制包装中不含塑化剂是终极的目标,也是保证食品免受包装污染的完全之策。但在塑化剂逐渐退出整个化工原料生产工艺和环节的过程中,当发现微量塑化剂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将食品包装中塑化剂的风险与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等同,而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估其迁移量,再评判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塑化剂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并非随意使用,国家标准对使用量、残留量或迁移量有严格规定,比如DEHP从包装材料跑到食品中的量不能超过1.5毫克/公斤,这与发达国家的管理规定是一致的。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制定食品中塑化剂的限量标准,因为管理好包装材料就足够了。

而使用塑化剂是塑料加工工艺的需要,同时也能赋予产品一些有益的特性,因此它被允许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这和直接加入食品完全是两码事。比如DEHP可以用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多种材质的食品包装材料,在欧美它也是允许使用的。




上一篇:北京盛会幸会幸会   下一篇: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须全社会参与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