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南,一直为好的农产品没有卖出好的价格而困惑;对于上海,一直为如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苦恼。
今天,海南与上海,一个产地,一个销地,坐在一起,共建上海—海南农产品销售终端平台,希望通过在上海建设海南农产品专营区,破解两地各自的困惑。
这是一项探索,欲建立从田头到餐桌一体化经验模式,打造全程产业链,治理“餐桌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也是一项尝试,欲通过直供与专营,让海南农产品脱离“大路货”,实现自身价值,走出品牌化,占领高端市场。
产地困惑 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
今天,数百辆运输车载着3万吨海南瓜菜,跨过琼州海峡,运往北方170多个城市,送到百姓餐桌上。
“干净的土壤,干净的水,干净的空气,生产出干净的瓜果菜。”18日,上海市副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高桂铭,一路南下,到海南时,深深呼吸了几口。他说,“土、水、空气,是农作物生长的三要素,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从根子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海南省也一直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建成了130万亩标准菜田,制定了各类生产标准202项,建成903个各类标准化示范园(区),并建立完善科技110服务体系。
但是,好的农产品并未卖出好的价格,海南瓜果菜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海南瓜果菜走的是‘批发市场’销售模式,经过几道经销商,进入农贸市场零售,已经与其他省份的瓜果菜混杂一起,消费者很难通过肉眼辨别出不同产地的瓜菜质量。”一位来自江西的经销商道出其中缘由,“也就是说,海南农产品被淹没在‘大路货’中,没法凸显出它的价值。”
破解 让海南产品脱离“大路货”
打造品牌,首先要让海南农产品从无标识的“菜市场”中独立出来。“在销地设立专营区,就是凸显‘海南’品牌的一项措施。”上海—海南农产品销售终端平台投资方、海南瑞今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军说,“海南农产品集中销售,能够实现品牌倍增效应。”
据悉,800个海南农产品专营区设立在上海17个区的各个五星级菜市场(超市),每个专营区约100个平方米,集中销售海南瓜果菜、水产品及农副食品等。
销地困境 几个“千千万万”如何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直是一道难题。“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是,由千千万万个农民生产的,再由千千万万个经销商转运销售,再让千千万万个菜市场摊位(摊主)零售,最后送到千千万万个百姓餐桌上。”高桂铭说,“几个千千万万,缺乏组织化,监管起来成本高、难度大。”
食品安全不仅是“管”出来的,也是“产”出来的。据悉,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销地市场之一,每年消费蔬菜500万吨,肉猪1200万头,其中75%-80%依靠外地供应。高桂铭说,“上海大部分农产品是产自外地的,要保证食品安全,单单是销地加强监管肯定不行,还需要联合产地。”
破解 探索一体化经营模式
从产地到销地,中间有一个环节被“污染”,将导致农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崩塌”。上海—海南农产品专营区将探索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就是由一家企业承担整条产业链的运作,实现产地直供销地。
杨建军说,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要将几个千千万万条线,连接或捆绑成为一条绳。“我们将在澄迈建设一座农产品物流园,海南农产品在此汇聚,进行检测、分级、预冷、包装,然后通过冷链物流,运抵上海的集散中心,配送到800个专营店。”
“当然,瑞今公司不能包揽所有农产品的生产,还需要海南农产品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入,他们可以通过我们搭建的物流与销售服务平台,实现直供上海。”杨建军说,瑞今公司则会在运作这个平台时,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记者 况昌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