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要弥补道德“短板”
胡 卫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连串的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企业和商家为了利润,唯利是图,以次充好,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染色馒头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应接不暇;高校为了业绩和排名,急功近利,评估作假、就业注水、招生腐败、学术不端、甚至院士造假频频曝光;一些个人见利忘义,助人者蒙冤赔偿,路见伤者担心惹火上身,不闻不问……
作为具有丰富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对于妇孺皆知的道德古训置若罔闻,这还是中华民族藏礼于野的沃土吗?这还是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东方文明之国吗? 2014年春晚小品中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成为网络热语,引发有识之士拷问: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如何弥补我们的道德“短板”?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原本是巍巍礼仪之邦,延绵五千年。然而今天,文明的梦想却渐行渐远,道德的光辉黯然失色。究其原因,令人深省。其一,体制机制弊端扭曲了社会价值取向。以GDP论英雄,过度追求政绩,政策导向上的缺陷导致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建设,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其二,制度缺失和监管缺陷。长期以来,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活动中“越位”,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缺位”,导致制度不健全、监管乏力、潜规则盛行。其三,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弊端。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发展,应试文化愈演愈烈,理想、道德、人文精神被边缘化甚至被推到了人才标准之外。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首先,治民必先治官。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即强调官德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公众人物尤其是官员,应有更多的良知担当,重视道德的社会教化。有风清气正的吏治,才有崇德尚礼的民俗。目前一提依法行政,就是依法治民,我国出台的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主要条款规定都是管民、治民的。殊不知,法律法规对公民合法行为认可,对公民违法行为限制的前提,必须是对官员合法行为的认可和对违法行为的限制,这方能体现依法行政的本质,即依法治权、依法治政。
其次,要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在农业社会,乡绅和宗族承担了道德教育的功能,引领并影响着社会道德风气。进入近代和现代社会,乡绅制度瓦解,宗族制度消失,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逐渐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许多社会成员在私人和公开场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私德和公德。当前街道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公民社会组织建设落后,使道德文化建设缺少了组织基础。对此,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藏礼于野的沃土,社会成员只有真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充分发挥作用,其社会责任感、道德感才能形成并获得提升。
同时,要加强道德教育弥补道德缺失。今天需要弥补的不是高尚、不是伟大,而是基本道德、基本规范,要让德育从天上回到地上。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中汲取养分,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要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青少年学生入耳入脑,鼓励他们通过调查研究、访贫问苦、见习实习、做志愿者等,培养其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主其骨,法治循其规,政府守其位,让民众袒露在道德的星空之下。如此,中华民族的道德一定可以重建并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