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膳食结构不合理,“小胖墩”越来越多。“五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小胖墩“。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疾控处谢辉透露,”小胖墩“使慢性病检出率上升。2005学年至2006学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率是14.10%,而到了2012学年至2013学年,已经飙升到了21.46%。
谢辉表示,“小胖墩”的增多使得中小学生中,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等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相关调查显示本市中小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谷薯类、蔬菜水果类、奶类摄入量不足,而油脂、盐等摄入量过多。“如果不加强干预,中小学生将会成为慢性病发生的潜在人群。”
针对中小学生主要的营养和健康问题,3月18日,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携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首次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为中小学生开出首份“健康食谱”。
此次发布的膳食指引建议中小学生食物多样化,建议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类、奶豆类等,同时强调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锻炼,以及3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该指引首次对肥胖、血脂偏高、血压偏高、血糖偏高、低体重营养不良学生和营养素缺乏学生等6类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膳食指导。
另外,《指引》还给出了中小学生平衡膳食的“10个拳头原则”,即每天的营养配比,即肉:粮:奶豆:菜果=1∶2∶2∶5(以重量比计)。具体来说就是,不超过1个拳头大小的肉类(包括鱼、禽、肉、蛋);相当于2个拳头大小的谷类(各种主食,包括粗粮、杂豆和薯类);要保证2个拳头大小的豆、奶制品;还有不少于5个拳头大小的蔬菜和水果。
“孩子生活方式的形成,第一影响因素应该是家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孩子的生活方式首先受家庭影响,父母热爱运动,孩子喜欢运动的几率大大增加,家庭的膳食习惯更会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如果家里的饭菜多盐重油,孩子从小习惯了这样的饮食,可能终身都会“口重”。可以说,孩子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子”。因此,如果有喜欢运动的家庭氛围,均衡的家庭膳食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从帮助孩子养成“吃动平衡”的好习惯开始,有针对性地增加谷类、蔬菜水果类、奶豆类等食物,同时强调应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锻炼以及3小时的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