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10日讯(福建日报通讯员 周天鑫 李清旺 文/图) 清明时节,笔者来到周宁县李墩镇阮家洞村的新农人养鸡基地,只见山坡上、林荫下,色彩斑斓的生态土鸡成千上万,振翅引吭、觅食撒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小鸡30日龄,体重150克,采食量35克……”山林中,新农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鑫凯正在采集数据。“数据分析、科学管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流程更精细、效益更好。”他笑着说。 今年30岁的李鑫凯是周宁狮城镇虎岗村人,早年他毕业于技校,在福州当过钳工;后又辗转南京,负责一家钢贸公司的市场营销。在此期间,他自考本科后,又以优异成绩成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长期的自学探索,让我面对陌生领域也能很快上手。”他自信地说。 2011年硕士毕业,李鑫凯成为福兴特殊钢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月收入超过5000元。一天在逛超市时,李鑫凯发现,乡下土鸡在城里很热销,他意识到绿色食品的潜在市场很大,而家乡的半原生态山水,恰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好地方。福建农林大学毕业的妻子黄玉琴也看好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他俩说服父母后,开始了创业之旅。 2013年春,李鑫凯返乡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到,周宁的林下经济龙头怡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能日供鸡蛋1.5万枚、月供土鸡6000只,且已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当李鑫凯的创业意愿遇上怡然的连锁扩张,二者一拍即合,订下产供合同。即由一方负责养殖,另一方提供鸡苗、技术以及采购。 选址、建鸡舍、买鸡苗、培训技术员……2013年9月,李鑫凯联合13个村民入股成立新农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注资100万元,租下阮家洞村的1500亩连片山地,购入2万只鸡苗,拿下了这份合同。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到乡下“泥腿子”,工科硕士便这样一脚跨入农业门槛。 “读完硕士当农民,要充分利用新思维来发展农业产业。”李鑫凯说,车间生产给他最大的启发,即通过流程分解、标准化操作来提高效率,保障质量统一。 “要将效益最大化,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漏。”李鑫凯举例说,鸡苗从温室到山林放养,成活率大约为80%,但两成的损失让他心痛不已。他花了一个月观察,发现幼鸡怕冷,晚上靠聚拢、堆叠在一起取暖,被压在底层的小鸡容易窒息而死。温室育苗的弊端显现出来,温控调节、无菌环境削弱了鸡苗的适应性。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联想到培养菌菇的发酵床,铺上秸秆、谷壳,再用玉米调配菌种喂食,就是一个天然的抗菌温室。李鑫凯立即将想法付诸实践,第二批放养的5000只鸡苗成活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仅这一项一年可为他挽回损失1.6万元。 “规模养殖是个技术活。鸡群的基数大,一个环节失误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李鑫凯说,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雌雄数量配比、食谱、防疫、除臭等,研究透了,相同的投资就会有更多的回报。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保障,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占领的市场份额逐渐加大。”在山林中,李鑫凯边走边说,周宁的空气和水都很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5%,在这种环境下放养土鸡,肉质能得到有效提高,满足大众的需求。 李鑫凯介绍,宁武高速通车后,生鸡能很快送达宁德、福州等地市场,为周宁生态养殖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时,随着连锁加盟、电子商务、风味餐馆等业务的延伸,怡然、新农人等各个生态养殖基地的产品源源流向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有时鸡还没出栏,订单已经到了。销路一点也不用愁。”李鑫凯笑着说。 李鑫凯还计划吸引更多村民入股,通过规模养殖、自然放养、科学管理的方法,引导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壮大林下生态养鸡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打造一个绿色无污染的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