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进嘴里的、吸到肺里、吃到胃里的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比拿在手里钱更重要。”
文 本刊记者 陆源
今年3•15黑名单出炉,惯例又倒下去了一片,当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一则题为《明胶暗影》的报道,让“吃了皮鞋”的 “人气”闽企——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金冠(中国)食品有限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集体中枪。
这是继2012年“毒胶囊”事件之后,问题明胶又一次 “现身作案”,此次行动中被揪出来的“幕后黑手”之一,正是国内食用明胶生产行业中的佼佼者——浙江嘉利达明胶有限公司。而上述三家福建糖果企业生产QQ糖所需的原料食用明胶就是从嘉利达公司采购而来。
上游供应商被曝光,下游企业跟着“躺枪”。几家火速带伤上阵,下架的下架,召回的召回,声明的声明,同声共气“我等清白”!
可是这个清白谁说了算?
明胶暗影
对比起雅克、金冠、蜡笔小新,同期曝光的福建三铭胶业有限公司可真没啥好喊冤的了。通过它,我们能初步探寻到问题明胶背后的那些暗影。
这家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的大型明胶生产企业,产品大多都是作为药用明胶对外出售,简单说就是做胶囊用的。据三铭公司经理介绍,用来生产这种明胶的主要原料就是动物皮。
与光鲜照人的淡黄色颗粒状药用明胶成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原料库房的肮脏景象。在这里,所谓的动物皮原料,不过是一些颜色深浅不一的碎皮子,那些脏兮兮的皮子被直接堆放在地上,从皮堆里面渗出来的蓝绿色的液体随处流淌,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明显不是新鲜的动物皮。只有在原料库房的一个角落,才能找到少量可算鲜皮原料的“毛边皮”。
经过调查才知道,那种蓝绿色的碎皮根本就是从制革厂大量采购来的,已经被工业盐、硫化碱、脱脂剂等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连虫子和苍蝇都躲着它走。
据了解,从制革厂产生的垃圾皮料每吨才卖一两千元,而从屠宰场出来的动物鲜皮每吨售价高达四千多元,若全部使用工业垃圾皮做明胶则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正是基于上述特殊的防腐功能和低廉的价格,明胶厂才对这种制革垃圾皮料趋之若鹜,制革厂每年产生的多达几十万吨的这种工业垃圾皮料,绝大部分都流入了明胶厂。
福建省龙海市的一家制革厂,是给三铭公司提供制革废料的供应商之一,他们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这种制革废料原本就是有毒有害的工业垃圾,如果没有明胶厂要就扔掉,还没地方扔,乱扔会把你抓过去判刑。”正是因为有明胶厂大量收购,如今才身价倍增。
这些垃圾皮料被明胶厂收购后作为替代鲜皮的主要原料,经过强酸或强碱漂白清洗,再加工成金灿灿的所谓药用明胶。一位业内人士道破天机:使用强酸或强碱进行漂白和清洗是明胶加工的一道关键性工艺,主要目的就是把这种垃圾皮料处理干净,这样做出来的明胶颗粒看上去才会光鲜照人,再以每吨三四万元到五六万元不等的价格卖给下家。
那么,这些问题明胶流向何方?根据三铭公司销售人员的说法,公司年产3000吨的药用明胶,其中差不多有1500吨流到了浙江省新昌县的一些胶囊厂,做成了上百亿粒的硬胶囊。还有一些明胶产品流向了如青岛双鲸药业等知名药企,被做成维生素AD、维生素D、维生素E等一些软胶囊型,依靠这些畅销的软胶囊类药品,青岛双鲸药业去年实现产值两亿元!
这条链上的上中下游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有人欢喜就有人愁,消费者,特别是病人的身心健康又有谁顾?
糖衣炮弹
追捧这种垃圾皮料的明胶公司又何止三铭一家。据调查,此物不但做成了所谓的药用明胶,而且还被加工成大量的食用明胶,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原料被广泛用于糖果、乳品、饮料和冰激淋等食品加工。
“我们是德资企业,我们做明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全球的话,我们占有率应该算是第一。”浙江嘉利达明胶有限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介绍,“我们年产食用明胶4000多吨,所用的大部分原料都是牛皮。”
然而,谁能想到,嘉利达公司私底下也“暗恋”着那种“吃香”的废皮料,也部分使用着。该厂工人对库房堆着的那部分原料心知肚明,承认那些肯定是从皮革厂而非屠宰场买过来的。
嘉利达公司所产的食用明胶主要用于生产酸奶和糖果。“我们现在主要是供应做稳定剂和糖果的客户。知名的厂家如雅客、金冠等,我们都在合作。”于是,几家福建大型糖果企业就受了牵连。
这三家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客户。雅客食品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是国内最大的糖果专业厂商之一。在这家厂的原料库房里,存放着大量的嘉利达明胶。而金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表示,在每年所用的明胶原料总量中,嘉利达的食用明胶占到了40%。还有,蜡笔小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中每年使用明胶原料达一百多吨,其中嘉利达的明胶用量更多达70%左右。
就这样,问题明胶到了这些大型糖果厂,按照5%—7%的比例进行添加,混合其他糖果原料,经过熬制、成型、冷却,就摇身一变,成了看上去鲜美可口的QQ糖、橡皮糖等凝胶型软糖。想想那些污秽不堪的下脚料,居然最终都会吃进我们的嘴里,真让人反胃。
不巧的是,这个炸弹终于在今年的消费者权益日被央视引爆。在这万众瞩目、草木皆兵的时刻,该食品安全隐患又一次刺痛了消费者的心,刺激着人们回顾惨痛的经历。
喝地沟油,饮毒牛奶,啃毒大米,吃瘦肉精,巧克力爬出蛆虫,冰块比马桶水还脏,鼠肉能和羊肉乳鸽、狐狸能跟驴肉串了DNA,塑化剂“癌”上你断子绝孙……各种食品安全“门”一扇接一扇开启,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让人愤怒让人忧:还有什么东西能放心吃?还有哪家食品企业是有良心的?!
这踩一个爆一个的食品安全地雷阵,伤的不仅是消费者的血肉神经,也炸得相关企业死伤无数。消费者对他们人人喊打,媒体指责他们罪有应得,各有关部门机构常态度暧昧,当然也有抱怨背黑锅受牵连的。
众说纷纭
嘉利达公司也在四处鸣冤,发表声明称对央视报道中所指的“嘉利达使用不适于生产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的原材料”,保留不同意见。
首先,他们认为,央视所称的工业垃圾皮料,是国家标准规定允许的、鞣制前的动物皮。鞣制之后的动物皮他们严禁使用,因为经过鞣制后重金属铬会超标,不能作为任何食用和药用的加工用途。
其次,他们认为,原料购入后通过水洗、离子交换等生产控制环节,能保证安全。“通俗讲,就像从石油中提取药用原料,石油是绝对不能吃,但从石油中提取的药用原料可以制成药品,为人们使用。”
无独有偶,河北成大明胶厂的总经理在央视曝光的片子里也说过类似的话:“明胶是从那个原料里提取出来的,并不是它直接生产的,而是提取它里面的物质,这你明白了吧,把这个概念换了就行了。咱不是吃那烂皮子去,那皮子烂也好,臭也好,都是从它里面提东西。”
可央视的记者却不苟同,认为这只是一套华丽的说辞。他们通过走访多家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生产厂,发现多数厂家使用的原料确实是鞣制前的皮料,但是对那些以用工业盐和硫化碱等工业原料处理过的垃圾皮料,甚至还有些出自没有经过任何检验检疫的病死猪的皮料,表示非常担忧。
央视记者还通过更深入地挖掘“内幕”,试图让大众明白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有恃无恐。
症结就在2005年12月31日颁布的《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中。这个卫生规范明确规定,“生产食用明胶可以使用制革鞣制工艺前,剪切下的带毛边皮或剖下的内层皮,俗称为毛边皮、二层皮、三清皮等生皮。”
而上述名目繁多的皮子,正是在制革厂使用工业盐、硫化碱、石灰、纯碱、脱脂剂等工业原料处理过的垃圾皮料。
难道使用这种皮料真的合法?这就不得不研究下这部规范是怎么来的了。
原来,在早前的国标中,只规定了食用明胶的生产原料可以用动物的皮,但这种皮应该是鲜皮还是制革厂处理过的生皮,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和要求。
而国内鲜皮原料稀少,根本无法满足全国明胶生产的总需求,于是一些明胶厂便采用这种制革厂的废料替代鲜皮加工食用明胶。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对使用制革废料生产食用明胶的现象进行过查处。因此,若想全国众多明胶厂不遭受查处,就必须让这种垃圾皮料就取得了合法的身份。
中国明胶协会此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中国明胶协会秘书长姚龙坤透露,他们协会正是促使这个“卫生规范”颁布实施的始作俑者。就这样,一份由中国明胶协会牵头起草、代表明胶生产企业利益的所谓《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在多家明胶企业提供的十几万元经费的保障下,通过中国明胶协会长达一年多的运作,最终对外公开颁布和实施。
对此,央视记者认为,这条“规范”的合法性应该受到质疑。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因此,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这项规定,制革厂经有毒有害工业原料处理过的所有工业垃圾,都不应该再用来生产食用明胶。
对于涉事明胶定性,多方各执一词,孰是孰非,尚难以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