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消费安全 >
进口食品谨慎“进口”
时间:2014-04-22 22:41  浏览次数:

    本报讯  (记者李萍娟)眼下不出临海,就能吃遍各国美食。哥伦比亚的咖啡、比利时的巧克力、意大利的糖果、日本的牛初乳奶糖、丹麦的奶油曲奇……在我市的大街小巷,各种经营进口食品的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购物网站也是纷纷推出各色进口美食吸引着一众市民。
    这些进口食品不仅满足了市民对于异域风味尝鲜的需要,很多人更是将进口食品看作了安全和高品质的象征。但市面上所出售的琳琅满目的众多进口食品,质量是否都有所保证呢?这些包装上印着各国文字来路是否清楚?透过花花绿绿的包装和那些看不懂的洋文,记者调查发现,进口食品恐怕也不能轻易“进口”。

精明消费:认清产地和保质期
    进口商品身价高,但记者走访发现,超市以及各进口零食店铺内商品标签信息却不一定能为“洋身份”验明正身。很多装修精美、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店,所售卖的商品却是“鱼龙混杂”,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买回“疑问食品”,甚至“问题食品”。
    在市区回浦路某进口食品店记者发现,一款巧克力礼盒装的标签写着产地为“德国”,但在产品说明中,实际上三种口味的巧克力球分别来自波兰、意大利和德国。该店营业员对记者解释,该巧克力球是从国外进口,但包装是在广东河源进行。同样某品牌名为“美国加州杏仁果”和“有机加州黑钻葡萄”等产品,实际是从中国台湾进口。
    在市区柏叶路一家进口食品店,销售人员向记者推荐一款小熊饼,价格比国产高出一倍有余,而细看后发现,这一盒小熊饼,包装全为英文,生产厂家产品成分都无从知晓,若不是包装上的图片很难辨别里面装的是什么。商家号称是进口食品却并没有贴CIQ即中国检验检疫标志,也没有正规进口中文标签。
    除了外包装部分进口商品信息不明外,记者发现由于运输、海关、层层经销等原因,进口商品出厂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来到货架上,剩余的有效保质期往往比同类国内产品“缩水”。在市区某大型综合超市,记者发现冷藏架上的进口黄油有很多都出现了锡纸起皱、油块变形,有一块产自荷兰的奶酪甚至仅剩20多天就即将过期。该超市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进口滞销品超市会根据市场情况退场,而到了保质期限的则进行销毁。

谨慎消费:网购进口食品价优品种多
质量难保维权难
    相比实体店出售的进口食品,网购进口食品因为价格实惠、品类齐全,更是受到消费者青睐。记者在一号店、淘宝、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发现其网站均专门开设了进口食品区,商品多达上万种。这些食品主要来自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中国港澳台等地,销量也十分惊人。其中,一种越南面包干的月销量就达到1万多件。然而,网购进口食品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价廉不一定物美,不是所有号称“进口食品”的产品都“靠谱”,部分网购进口食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一旦出现消费问题将难以维权。
    市民陈小姐近日就因为网购了一袋牛肉干,结果吃得上吐下泻,住进医院。陈小姐平时喜欢网上购物。最近,她又迷上网购食品,觉得选择多,价格比实体店更有吸引力,还送货上门,很省事。前段时间她看到一家网店的美国牛肉价格非常便宜,实物图片也诱人,便买了两包。货到吃完没多久,她就肚子开始绞痛,还上吐下泻,被紧急送往医院急诊室,医院诊断是由食物中毒引起了急性肠胃炎。
    事后陈小姐仔细查看了牛肉干,包装袋上浑身“洋文”,连忙上网询问卖家,对方辩解有英文说明是进口的,要是汉字,那就是国产的,进口的肯定安全。再与对方理论,对方竟然隐身了。陈小姐只能无奈的权当是给自己贪便宜一个教训,并表示以后不轻易网购零食。

“进口食品信息雾里看花,需慎重购买”
    据一些进口食品卖家介绍,进口食品也分“行货”(经过代理商、区域经销商)和“水货”(网购以及食品批发市场),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进口食品,除了这两种以外,更有不少是“伪进口”——实打实的正宗“国货”,却写上外文冒充进口货。长期从事食品进出口的市民牟先生表示,除非朋友直接外边捎回来,正规渠道经销的进口商品多有中文的说明和标志,以保证食品安全,便于消费者维权。
    市工商局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进口商品外包装上要有中文标签,载明食品原产地,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以及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如果市民一旦发现标志缺失、来路不明的可疑商品可以拨打12315进行投诉。




上一篇:2014国际食品安全大会果蔬分论坛分析消费新趋势   下一篇:保定顺平“农家乐”升级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