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又是等待USDA(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出炉的日子。尽管自9月以来,国内外大豆市场对后市在逐渐看空,CFT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持仓报告也显示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基金做多意愿在进一步减弱,但国内市场上多空阵营仍在分化。
提前淡出期市,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部分套保企业的选择,而寄望国家收储提振价格,又是部分机构看好后市豆粕等价格走势的重要依据。与2003年相比,国内的企业套保阵营和研究阵营都在分化,天津聚龙集团研究院总经理卜毅文感慨,他发现国内市场越来越难参透。
大豆乘上“过山车”
由于上半年国内大豆期价涨幅不及国外,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粮控股”)油脂部副总经理昌平木告诉记者,上半年卖连豆买美豆合约进行套期保值让公司部分盈利。然而,今年完成黄大豆一号5月合约交割后,中粮控股油脂部在国内大豆期货上已不再进入。
“企业这样做的原因是,”万达期货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斐认为,如果企业用的大豆是以前低价采购的,企业在期货市场淡出,但在现货市场上依然会有利润。
那时中粮控股的做法尚不普遍。6月份以来,严重的干旱横扫美国,CBOT大豆价格连攀高位。大部分实体企业还是怕天气因素严重影响供需,因此仍选择在期货市场采购。7月1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量创历史新高。7月,美豆期货也创出新高。
美国大豆一般4月播种9月收获。阿根廷、巴西大豆一般一年两熟,第二收割期在来年的3月左右。在历史上,1988年的干旱,曾致美国大豆单产降幅超过20%。2003年类似的干旱现象也出现过,但干旱程度不如1988年。
“企业担心减产会如1988年,”王文斐说。9月之前大豆并未收割,天气因素使大豆减产究竟能减到什么程度,大家都没有精准的说法,美国农业部也是在预估。
随后的事态发展有点出乎预料。8月前后,中国大豆压榨每吨利润为-6美元,与此同时,很多中国对美国的订单不断被取消。8月,中粮粮油等企业相关部门还去美国产区进行了调研。
当压榨利润为负几乎成了一种常态时,现货企业选择通过期货盘面做套保对冲、套利,或通过点价策略的调整来实现利润。今年大豆压榨行业产能最大的企业是来自新加坡的益海嘉里,其产能占全国的13%左右,紧跟其后的中粮集团其产能在全国占比约10%,九三集团其产能占比不到7%,中纺集团、渤海实业集团的产能占全国5%左右。
在国内期货领域,来自美国的嘉吉、国内企业中粮和来自法国的路易达孚等企业持仓量相对较多。
嘉吉公司发现,压榨商在8月份已经预期到了9月份进口大豆的损失,一些芝加哥的基金已经开始做空。
随后,美国大豆期货合约价格从超过1700美分/蒲式耳的价位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并未大幅跟跌。
中粮控股再次选择了淡出策略,其在美豆市场不再加仓。“如果卖国内买国外期货合约,中国粮油控股有限公司会大幅亏损,”昌平木解释说。
那时对企业而言,做现货亏,做期货套保也可能亏损,但为维持生产,企业还必须要进口一部分。企业不得不集中精神关注投机资金的做法,以便及时调整策略。
“8月开始,商业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上持有的多单一直在减少,”中证期货熟谙大豆研究的王树强留意到。而恰恰也是在8月,期市创出了第二高点。
王树强等人的结论是,市场的第二高点不是商业基金推上去的,而是投机头寸等推上去的,也包括部分散户。
美国市场的这种现象开始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部分现货企业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撤退。一位年采购大豆3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的期货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7、8月,他也发现大豆期价太疯狂了,甚至企业都不敢买了。“今年3、4月公司投入资金较多,从7月底持仓资金已减少了20%,到了10月已减为零,”他说。
9月初市场见顶已成各方共识,多头减仓已越来越明显。CFTC持仓报告显示,截至11月20日,CBOT大豆持仓中,非商业基金持有的多单在快速下降。格林期货研究员刘锦告诉记者,空头也在减仓但不如多头减仓迅猛,市场空头的力量在逐渐增加,且部分资金已显示出转向豆油期货的迹象。
博弈大豆收储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因天气原因率先调低大豆产量,曾致2004年CBOT大豆价格连续上涨,期价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每蒲式耳540美分左右,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随后,美国农业部调高了产量数据,国际金融资本开始反手做空,大豆价格直降,降幅超过了40%,中国企业因套保经验缺乏等因素损失惨重。
今年美国农业部报告预估大豆产量从5月份最初的趋势单产43.9蒲/英亩的水平,到9月份最低预估的35.3蒲/英亩,再到11月估计的39.3蒲/英亩,变化幅度之大同样创历史新高。
然而今年的市场很不一样。2008后,外资已相继进入中国粮食领域。“2003年那一拨大干旱,全球粮商几乎一致选择了卖空。有现货的企业在期货市场上选择卖空,可以提前现货市场锁定利润,”天津聚龙集团研究院总经理卜毅文说,当年卖空时国内压榨企业的利润很好,最少200元/吨,广东地区最高达800元/吨。然而今年压榨企业利润不济,开工不足。
尽管部分企业已淡出期市,但不断增加的进口数据显示,国内仍有不少企业在维持其对大豆的需求,或者说实践着其囤积待涨的意愿。也正因为在企业界出现了不同的操作策略和经营手法,不同的研究机构对后市看法也出现了分歧。
美国农业部11月供需报告依然调高了中国大豆进口量200万吨到6300万吨。中粮期货研究院李建雷在报告中称,“出于对明年国内消费市场悲观的预期,我对USDA调高中国大豆进口数据表示怀疑”,他说,除非国储再次入市大量囤积。
而国投中谷期货等机构看高未来豆粕价格也正是出于对收储等因素的考量。国投中谷12月4日出台的报告认为,国内大豆收储价将为每吨4600元,该价格较去年政府给出的价格高15%。新一轮收储将持续至4月底,大豆的收储价格对期货价格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支撑。
此外该机构还认为,相对较大的买入保值盘对期货盘面有所支撑。预计截至2013年年初,南美大豆大量上市供应之前,世界大豆库存将降低到多年来的低点4900万吨,比去年低2100万吨。预计截至2013年2月,美国的大豆出口将占出口总量的80%以上,且进口国家的库存会降低,世界大豆供需局面较为紧张,支撑美豆价格。受美豆价格影响,国内豆粕价格也将在高位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