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对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朱蓓薇的采访,使记者更坚信这一点。这位经常在大连工业大学院内“拦劫”顺风车的女院士,经常下农村进工厂,都没有机会穿漂亮的衣服。
选择团队成员第一标准是人品
朱蓓薇对自己带领的团队有一个要求,就是团队成员必须在学校附近买房,以保证随时跟踪研究试验。朱蓓薇自己也以身作则,把家搬到了实验室对面,不到50米的距离。在这个团队中,没有周末的概念,也没有家与实验室的界限,无论白天黑夜、暑往寒来,朱蓓薇的团队就像一个精准的钟表永不停歇地嘀嘀嗒嗒转动着。
重大项目越来越多,要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离不开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能坚持、能战斗的科研团队。朱蓓薇选择团队成员的第一标准是人品。她选择热爱科研、勤奋踏实的团队成员,而她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和真诚、谦逊、善良的人格魅力也吸引着团队成员。
生活上,朱蓓薇是团队的家长。有一位团队成员回忆自己大学时跟着朱蓓薇去外地深入企业车间,一路上扭了几次脚,朱蓓薇看在眼里,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去买了一双合脚的鞋送给这位成员,十四年过去了,这双鞋至今还保存在这位成员的家里。
科研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发财
朱蓓薇自己没有车,也不会开车,每当学校有会议,她就站在学校院内伸手“拦劫”顺风车,不少人都认识她,很乐意为这位平易近人的教授提供方便。
朱蓓薇出生于陕西杨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整天和搞科研的人一起数麦粒,做试验。高中毕业后,朱蓓薇下乡务农三年,艰苦的农村生活培养了她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她常常感叹农民的不易,扭转农民的辛劳付出与微薄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成为了她科研的动力。
朱蓓薇的专利不是锁在柜子里的证书,而是农民和企业的摇钱树,据统计,朱蓓薇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她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都实现了产业化,这成为了其科研工作的最大特点。她提高了多个种类的农、水产品附加值,也使百姓的饭桌变得更加丰富、营养、健康和安全。
她说:“我的科研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或发财,而是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真正为农民做点事。 ”
食品科学的第三位院士将关注百姓食品
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朱蓓薇深感这一头衔沉甸甸的分量。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肩负着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的重要使命。朱蓓薇作为目前我国专门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第三位院士,深感责任重大。她说,“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与每个人都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食品工作者,能够有机会为国家的相关决策提出设想,给出建议,是一项崇高而庄严的使命。为了我国食品工业和食品学科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食品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为了更广大的农民能够富裕起来,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更安全、更方便、更营养的食品,我会尽我的全部力量。 ”
对话当事人
对女儿和母亲感到歉疚
一年365天,朱蓓薇几乎没有休息日,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甚至是凌晨。由于当时家离学校较远,朱蓓薇时常满含歉意地给住在她家附近的一位同事打电话:“麻烦您给我的女儿送一碗米饭过去吧。”而那时,她的女儿还在读中学。作为母亲,朱蓓薇对女儿感到歉疚;而作为女儿,朱蓓薇对自己的母亲更是充满愧意,当母亲瘫痪在床,她却没有时间前去探望和照顾。
她把更多的精力间接给了别人的孩子。朱蓓薇回忆说:“那时候,物质匮乏,喝一瓶饮料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生活中一件非常奢侈和快乐的事情。”普通百姓对生活品质提高的渴望构成了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在朱蓓薇心里,食品科学就是民生科学,市场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判断,朱蓓薇的科研之路从制作饮料开始起步。她研发出的 “粒粒橙悬浮果粒饮料生产技术”在十余家企业实现了产业化,引起了饮料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多肽营养豆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并于2000年被国家指定为中小学生豆奶。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辛敏娟
以上内容来自:半岛晨报
[责任编辑:yf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