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喉解读
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在曝光之前就是一个潜规则,化工材料三聚氰胺的废渣变身后的假蛋白添加剂,先是水产养殖行业大肆使用,后向畜禽养殖,以及宠物饲料蔓延,最后进军奶粉,宠物饲料在美国就翻了船,奶粉成了惨烈的终结者。适逢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就晒一晒新鲜的,还不广为人知的一些标签潜规则。
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在曝光之前就是一个潜规则,化工材料三聚氰胺的废渣变身后的假蛋白添加剂,先是水产养殖行业大肆使用,后向畜禽养殖,以及宠物饲料蔓延,最后进军奶粉,宠物饲料在美国就翻了船,奶粉成了惨烈的终结者。1、本土水果贴标签变进口水果
依照我国《进口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水果外包装箱上,肯定可以看到包括水果原产地,水果中英文名称这些信息,不过包装箱打开后拆散的水果,是没有明确的规定的。这些洋水果进入国内后,因为单价昂贵,都是打散后零售,所以很容易就被仿冒了。
批发市场几元钱可以买几十上百个洋标签,耐心地一个个贴上去,本土水果就摇身一变成洋水果了,价格也翻了几番。商标上通常用英文写着“某国生产”,还有水果的英文名称,有的直接用中文写“进口高级水果”。实际上,真正的进口水果一般都贴着带有英文和数字的椭圆形标签,数字的专业名称是PLU代码,当然也有不用PLU代码的,并不就是假货。
2、进口临界期食品标签日期涂改变新鲜
进口食品要注意谨防刚才提到的水果那样的假洋鬼子之外,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涂改标签保质期。保质期大变戏法,甚至可以在一年两后还在销售。因为进口食品价格高昂,不一定卖得很快,但经销商很难退货,为了减少损失,就手动改标签继续卖。
还有的进口商品上原本表明保质期半年一年的,不好清除原本痕迹,就把另贴上去的中文标签直接更改成一年两年,消费者不仔细看也就买了。
另外,国外食品通常将保质期标注到月,约定俗成认为到了这个月的第一天就算是最后了。而我们通常是默认为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实际上已经无形中在理解上帮助保质期延长了一个月。
在日本的超市里,可以发现在售卖的寿司、便当,包括浆果类柔弱果实,价格是随着时间推移,一天几变的。这样至少可以让消费者明白消费。
3、辐照食品大多不标识
辐照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高效的灭菌保鲜技术,广泛应用在粮、蔬、果、肉、调味品、中药等领域,我国也使用比较普遍。辐照食品本身不会有辐照残留,所以没有危害。如果要说危害性,主要是辐照食品的生产工人,对食品辐照灭菌时,如果发生泄漏事故就会出现风险。
但由于消费者不一定很清楚,还是可能恐惧辐照两个字,导致辐照食品不标识成了一个潜规则。实际上我国多部法规都对此有严格规定,辐照食品的最小外包装上都必须贴有规定的辐照标识,不过遵守规定的厂家并不多。许多生产辐照食品的企业都害怕明确标注后,会影响食品的销售,所以都能不标就不标。
比如方便面调味料大都是通过辐射杀菌处理制成的,目前的风险评估普遍认为辐射处理食品没有安全隐患,但是安全不是不标识的借口,既然有相关法规就应该认真执行,同时清楚标识也是对食品企业严格规范使用辐射剂量的一个监督警示。
4、标签和名称的错位
标签上的产品配料顺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敢有潜规则,都是明面上的规定,按照每种配料的数量多少来排序。但是往往会有标签上含量很少的配料,居然荣升成为商品名称,这种标签和名称不匹配的提炼做法,打马虎眼,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吃燕窝和橄榄油等等价格昂贵的食品,也算是食品行业的潜规则之一。
比如燕窝羹,配料表里面前两位是银耳、冰糖,燕窝躲在最后。再比如调和橄榄油,橄榄油只有5%不到,没有明文规定橄榄油必须要多少量才能这么称呼,也没有简便的检测方法来监督调和油里橄榄油的含量。
5、转基因标签能多小就多小,非转基因标签胡乱标
转基因大豆油的标签捉迷藏,很难找。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标识多大字体,在什么部位等等,所以厂家就能多小就多小,消费者能看不见想不起来就是最好。
花生在全世界都没有转基因的,但是标签上反而斗大地写着“非转基因”,就怕消费者看不见。这种没来头的反向标注,也就是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心理,莫名其妙地胡乱标注。
一个遮遮掩掩,一个拉虎皮做大旗,都是转基因标注中的潜规则。
6、散装食品并不便宜,散装食品标签更加随心所欲
消费者通常认为散装称重的食品,是比预包装食品便宜的,通常这是消费者的误区,也算商家没说明白,消费者想想才能明白的潜规则。散装可多可少,散装可以各种口味,所以,尽管散装,不一定便宜,甚至单价更贵。
另外,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明确规定,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的生产日期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标注的生产日期相一致,严禁更改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但是集贸市场就是根本没有标签,大卖场就是更改标签保质期,这已经成为散装食品潜规则了。
规定还要求已上市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得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但是对这条规定的公然违反也是食品经销商的潜规则。一些价格贵快过期的预包装食品,就被打开后,切割分装成小的贴上新鲜标签再卖,消费者也习以为常,觉得这是一种便民行为,其实不小心就被潜规则了。
(本文作者介绍:深喉都是业内专家。)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