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27日的晚报报道,不久前,在嘉善开熟食店的嘉兴人李某,连续3年以狐狸肉充当羊肉卖,累计卖出假冻羊肉4100多斤,非法获利7700元,终于因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嘉善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同时追缴全部违法获利。与李某的熟食店相邻的另一家熟食店老板张某,累计销售假冻羊肉4400多斤,也因同样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同时追缴非法所得人民币8800元。(阅读详情请扫描二维码)
N谢庆富
不法分子用狐狸肉冒充羊肉,目的是利用价格差赚取不义之财。但是,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狐狸肉并未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很可能含有激素或致癌物质,从而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傲的中华儿女,在国内食品频出问题的当下,只好以“百毒不侵的龙子龙孙”自嘲,并寄望于政府监管部门能够有担当,切实保障群众的身心健康。不过,面对群众关切,有一句话屡屡被食品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提及——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说过这句话之后,官员、专家、学者还一再强调: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
应该说,安全的食品确实是生产出来的,不过单靠食品生产企业自律而无监管,恐怕很难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并非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和个人都能恪守行业规则、道德准则以及法律规范,一旦监管不到位、处罚不够狠,在暴利诱惑之下,“挂羊头卖杂肉”不足为奇。
中国食品安全的“天”屡屡被“捅破”,在拷问生产经营者道德良心的同时,更暴露出制度的漏洞。在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的民事赔偿足以让肇事的食品企业破产;在韩国,如果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10年内将被禁止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在日本,每份食品都“建档案”,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餐桌……而在中国,问题食品的生产者通常只会被处以象征性的罚款,和企业所获利润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因生产问题食品而被判刑的虽然有,但少之又少。由于违法成本太低,有些本来有良好操守的企业,后来也在利益面前丧失了节操。
客观而言,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不能全归咎于政府,因为相关部门对企业、个人的生产行为监管起来难度很大,而且出了事之后再去查,本来就有个滞后的问题。不过,监管难不是不监管的理由。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及个人正是抓住了政府在食品领域“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的“小辫子”,所以才敢见利忘义,铤而走险。政府要维护公众的身心健康,必须对食品安全事件“零容忍”——即对发生的违反标准规范生产的事件,无论是否造成健康危害以及危害大小,政府部门及司法机关都应依法严肃处理、顶格处罚,乃至追究刑事责任。唯其如此,大家才会有所忌惮,才会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才能生产出真正安全的食品。
原标题 [问题食品频现因违法成本太低]
以上内容来自:南湖晚报
[责任编辑:纪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