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因苯污染引发全城饮水危机续】兰州:何以沦落到守着黄河“吃水难”
中华网食品讯:兰州,在世人面前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从4月11日开始,因苯污染引发的全城饮水危机,让这座西部城市备受关注。虽然在4天之后,全城基本恢复正常供水,但是全面的危机远未结束。
兰州,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大城市。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倾泻而下,告别青藏高原进入内地后,兰州人“喝”到了第一口黄河水。但是这样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便利,却没有带给兰州人饮水安全,相反,360多万市民却守着黄河“吃水难”。
第二水源还能再找到吗?
4月11日上午,兰州市委、市政府和甘肃环保厅、卫计委、工信委等省直部门的数十位领导、专家挤在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的核心问题是研判苯污染的形势和应急对策。当时,一个核心问题是,如果切断受污染的供水管线,就必须启动第二水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需有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但是,兰州的第二水源在哪里?与会者面面相觑。
马滩,黄河边的村庄,西去兰州城关区市中心15公里,东距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大约15公里。10年前,处在这样的中心地带,这里就是兰州的备用水源地。
曾经的马滩,靠着黄河的滋养,地下井水甘甜,地上绿莹莹的菜田望不到边。此地,曾经盛产一种名曰韭黄的蔬菜,极为脆爽,在西北五省享有盛誉。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秀川街道办事处,记者找到了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在残缺不全的页面里依稀可以看到“兰州市银滩地区设计”总体规划,记者从中发现了这样一些内容:“建成后的马滩地区将成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集商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社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片区”、“按照国际化商业要素和生活要素,打造一个集商业步行街、大型现代化商业卖场、高档写字楼、高级商务酒店、文体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物业管理、人文园林式低碳居住区及市民活动的城市综合体”……
这是10年前的规划,正是在这样的字眼下,马滩的菜农在2005年前后疯狂地平地、盖房,然后讨价还价、拆迁安置。到2007年,所谓的“银滩地区概念性城市”全面施工,2.8平方公里的地区一夜之间变成了工地。从此,水源地水井与农田、农房和一些村办企业交织在一起,地表施工、乱采砂石、倾倒垃圾,400多米深的井水已经污浊不堪,不仅无法饮用,而且浇地死苗。
2009年,由于对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甘肃省政府决定将马滩和临近的崔家大滩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取消;再过1年,由于同样的原因,迎门滩水源地也被取消。
4月14日记者走进马滩,这里至今仍是一处大工地,到处是仍在施工的大楼、断头路,虽然当年规划的30万人的新型城镇新区还远没有露出雏形,但唯一的结局却清晰可见:仅仅两年时间,市区三处水源地,就消失其中。
引水入城,“纸上谈水”5年未果
就在马滩、崔家大滩和迎门滩被相继排除出水源地保护之后,寻找新的水源就成为兰州无法回避的问题。
2013年初,水利部对兰州生态水系建设进行了调研,认为兰州市从刘家峡水库直接向市区调水项目条件成熟,技术可行。
专家们认为,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湟水河入河口上游,库区水质为优质地表水,库区上游无污染,近Ⅰ类标准,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同时,刘家峡水库水面高于黄河兰州段水面200米左右,直线距离约32公里。采用全封闭管道或隧道和管道结合等方式,可自流引水至兰州城区,不仅降低了供水成本,而且在电力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供水。
实事上,这个最为理想的方案,在“纸上谈水”已经5年之久,工程的预算也从当初的20亿元上涨到现在的40多亿元,但至今还未进入设计实施环节,仍停留在技术论证阶段。
2009年兰州市出台的《城市战略用水方案规划》明确提到,第二水源将采用从刘家峡黄河库区取水的方案。
兰州市政协委员刘莉莉回忆说,早在2010年以前,政协就开始组织拟写有关从刘家峡调水的议案,而且同样的议案内容,每年会从兰州市的两会,提到甘肃省的两会,最终提交到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