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怡达山楂,相信许多消费者都十分熟悉。但是提起它的历史,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如今在国内山楂食品行业稳居第一把交椅的品牌,自清代就声名赫赫,而怡达山楂的企业创始人李志明,其家族更是几代都与山楂有着颇深的渊源。
据族谱记载,李氏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曾在明朝崇祯年间供职于朝廷,爵位襄城伯。自清朝建立,宽待明朝旧吏,李氏家族便选择闷葫芦场(今鹰手营子矿区)定居,开办当地著名的“怡心斋”,每年以优质谷米、猎鹰、山珍、野物等贡奉朝廷。在向朝廷进贡的物品中,就有“果子丹”这一项贡品,以承德地区特有的山楂作为原料,辅以白糖,形薄如纸,色泽明艳。这就“山楂片”最初的原型。
“果子丹”在当时不仅因独特口感和药用价值受到众人喜欢,更是在战争中成为传递军机要密的工具,是助力清军平定葛尔丹之乱的功臣。专门有诗记载称:“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硾粉腊匀,草罢军书还灭迹,咀来枯思顿生津。”此诗后被上呈至康熙面前,康熙当即称赞道:“怡色怡味,达心达情。”自此果丹皮被列为宫廷一品茶点,由内膳房专制总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果丹皮的高价值。
1954年,李氏家族第12代传人李伯学决心与父亲重组“怡心斋”,从事山楂糕和果丹皮的手工生产。1989年,李志民三兄弟开办“承德雾灵山果脯厂”,定字号为“怡达”,旨在传承传统工艺技术,将山楂食品文化发扬光大。
若不是特意记载,也许人们从来也不会想到,一片小小的山楂也能有如此深厚的渊源。承德山楂的优质闻名天下,其特有的“铁山楂”以高于普通山楂多倍的营养被称为山楂中的稀世珍宝。李氏家族多年来与山楂剪不断的缘分,如今终于伴随着怡达山楂山楂博物馆的建成,被更多的人了解。
当然,怡达山楂建立山楂博物馆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记录一个产品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这座山楂博物馆的建立,更是对加快地方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地区资源型矿区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培育企业文化,增加企业社会影响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怡达山楂所坐落的承德地区,八县三区中,存在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重点扶贫工作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交通和培育技术的落后都限制着承德市山楂果品产业的发展,也限制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怡达山楂所建立的山楂博物馆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山楂食品深度开发而服务的展览馆,在怡达山楂的山楂博物馆中,为当地农民和小型山楂食品企业提供着优质山楂食品培育、研发和生产的典型,它们推动着当地山楂种植业的发展,仅从根本上提升了山楂种植技术,更是推动着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变着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
承德市曾经作为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自1956年至2007年,累计对外生产原煤8639万吨、铁粉1366万吨、铜含量13.57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伴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个以矿业开发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市区正在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难题。难以摆脱依赖资源和简单加工的传统产业模式使得承德市存在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财政入不敷出等问题,这些都促使承德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怡达山楂作为中国山楂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它不仅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的改变。它所建立的山楂博物馆,更是可以帮助启发和教育承德产区农民和工矿企业下岗职工因地制宜,推动山楂林果培育、山楂食品生产以及山楂视频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解决了下岗人员就业问题,还能促进承德市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兴农副产业,建立承德市的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对于怡达山楂自身而言,山楂博物馆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软文化实力是一个企业内在潜力的体现。怡达山楂山楂博物馆的简历,将有助于怡达山楂培育出浓厚的的“山楂文化”,对内加强员工凝聚力,对外打出山楂食品专业性的口碑。
怡达山楂山楂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为承德地区的山楂文化做了最佳的诠释和正名,更是鼓励着更多的人重视山楂文化,推动着建立起独具承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一颗小小的山楂,从历史中孕育,不仅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更是带动了一方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怡达山楂对山楂文化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承德人加入到创造山楂文化的队伍中来,种植山楂、寻找山楂商机,启迪着人们用劳动改变贫困生活的智慧。相信未来,山楂博物馆的内容将会变得更加丰富,而承德的山楂标志,怡达的山楂文化,将被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