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被收购的本土品牌总是扮演被动的角色。”针对屡战屡败的日化行业国货困境,上述分析师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了几大原因:“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收购不仅直接丰富公司产品种类,占用对方的渠道资源,还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同时整合内部资源,增加市场集中度,从而限制甚至消灭有效竞争。因此,本土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后,难以获得实质上的有力支持。”。
事实上,本土化妆品品牌收入跨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也有凤毛麟角的成功案例。辗转法国科蒂,2004年被欧莱雅收购,羽西两次投靠,无论从销售额、年产量,还是品牌形象确立上,都获得不小收获。“路线更加鲜明,更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风化妆品牌代表,也终于走上本土品牌长期觊觎的“国际化”道路。
数据显示,最早的本土日化品牌有6.5万个左右,现在市面上仍出现的大约有1500个,经营较为正常的仅占10%。外资企业的收购与国际品牌的强势挤压双管齐下,国货市场被不断压缩,困境难解。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日化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已被国外品牌占据,销售份额则超过90%。
“外资品牌往往盯上的都是在国内占用一定市场份额的日化品牌,他们通过资本‘暴力’收购这些品牌,最后让他们自生自灭,占有的只是它一时的利润,并不指望该品牌带来长期收益,而是把重心放在他们自有的产品上。这严重遏制了我国日化品牌的发展。”行业专家常轶智向时代周报记者如是分析。
新闻热线:18905279889 0514-87863284 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