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找到了!这可能就是传说这么多年的贡鱼碑!”24日下午6时,广元市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的村民们在鱼洞河边惊呼。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长约2米,宽约0.8米的石碑,正中刻着:“贡鱼甲天下”几个大字,落款为:大清道光二年二月初十日立。
鱼头骨上长宝剑,村民讲述珍稀鱼类
23日,有朋友报料:广元市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长期以来有两种鱼,一种是每条头上都有一把宝剑似的头骨,另一种鱼则全身无甲。虽然都味道鲜美,但村民却都说不出鱼的名称。为证实真伪,24日记者专程前往现场打探。
24上午9点,从广元出发,驱车近两小时,来到位于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4组,鱼洞已被修西成高铁放炮震落的石头掩住洞口,但仍有很大的水从洞口两边冒出。“这水浑的,说明是从陕西洛阳一带经地下暗河流出来的,足有300多公里。”同行的村民惠贤全说。粗看这段河,也形似一条鱼状。在鱼鳞村头,中铁十九已局正在修建西成高铁隧道。
来到该村4组退休老师郭友富家,几个休闲的老人正喝着自己酿的早酒。听说记者了解关于鱼洞河里鱼的事,他们一边安排村民惠俊仁去河边钓鱼,以便让记者见识,一边争先恐后地介绍起来:
现年57岁的惠贤明说:“我家世世代代住在这里,我曾经在鱼洞乡文化站工作,负责编写乡志和为广元县志搜集资料。我们这里之所以叫鱼洞乡,是因为以前盛产从暗河里出来的鱼。传说道光年间,皇帝将这个村封为‘贡鱼村’并立有碑,且规定当地百姓概不交苛捐杂税,只是每年向皇帝供鱼。但没有实物证明,写的乡志一直是一种遗憾。”
63岁的退休老师郭友富接过话头:“我从懂事起,就晓得这河里鱼多。而且它们有几个特点。一是,平时,鱼在洞里很少出来,只有天气闷热、打雷或晚上就会出来,有时一出来就几百上千条,每条4斤多重的居多。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缺吃,有人用鱼滕精在河里一次就毒死了大约3000多斤,之后就不多了。2008年‘5.12’地震时,我们还在洞口捡了好几十条呢!二是,从鱼洞口的鱼从两边洞口出来,我们称为左细鳞右白甲,而只到出口下游3公里左右的袁家村3组(小地名大树口)就没有了。三是,这种鱼煮出来特别细嫩又香。上个世纪的六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村民在伙食团全靠吃鱼救了命。”
44岁的郭从军则说:“我小时候经常爱在这河里捞鱼,从洞口两边出来的细鳞鱼不带甲,白甲鱼的鱼剌很软。但它们很敏感,一有响动就回洞里了,应该是属于冷水暗河里的鱼。”
“据说从洞口出来的鱼头骨上都有一把宝剑,是真的吗?”一旁的惠贤全说:“这个洞里的鱼确实多,去年11月28日,我准备在这里建个养鱼苗基地,那天在挖开洞口时,立即跳了几十条一斤多重的鱼出。同时,我们还挖出一块石碑,由天色较晚,觉得没多大的意思,就又埋到河里了。另外,以前大家吃鱼都没注意,今年5月份,广元市水产站的领导来考察,大家在吃鱼时才发现,每条鱼的头骨上都有一把宝剑。”究竟是属什么鱼,多年没有定论。
11点左右,派出去钓鱼的惠俊仁提着几条小鱼回来了,他说:“这种鱼白天不好钓,但仍然看得到每条鱼的头骨上都有一把宝剑。”于是,记者在现场按下了快门。
发掘石碑,惊显御赐“贡鱼”碑文
吃过午饭,由于上午惠贤全无意中说挖出一块石碑,由天色较晚,觉得没多大的意思,就又埋到河里了。大家都觉得应当找出来看个究竟,加之,当的惠贤明一直抱怨:“贡鱼之乡就是没有证据,当时就不该把石碑埋了。”
由于,时间已过去近10个月,鱼洞河又涨过几次大水,于是,几个当时在场的人一起回忆埋石碑的地方。当大体位置确定后,大伙决定请正在不远处修西成高铁隧道的挖掘机来帮忙。通过联系,对方答应在下午5点半下班后来。
一直到了5点,惠贤全有些等不住了,便请了几个村民用人工找寻石碑。
他们用铁锨、钢钎等工具沿河边探索,“这下面好象就是一块石碑!”年轻力壮的惠俊仁叫起来。于是,村民们围拢有的用铁锨,有的用锄头,大家一起刨开上面覆盖的砂石和泥土,一会儿,一块石板的模样慢慢显露出来,惠贤全用手抹去石板上的泥巴,突然惊叫:“这是一个甲字!”,大家欣喜地又向周边扩展,很快,刻有“贡鱼甲天下”几个大字的石碑全部露出来了。
这时,中铁十九局的挖掘机也开来帮忙,大家一起动手,将石碑运到岸边用水清洗干净,一块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御赐“贡鱼”碑重见天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碑文右边刻着:鱼洞乃鱼,细鲤白甲并生,左右有规出入,品味居世鱼之首,明清指成贡品,上奉帝皇,庶民免纳苛捐。中间:贡鱼甲天下。左边刻着:宣宗旻宁壬午年仲春初八日书,道光二年,旻宁帝御驾亲察,欣然命笔,扬毫竖石而赐谕。落款是:大清道光二年二月初十日立。
史志佐证,为保“贡鱼”百姓曾免纳苛捐
根据县誌(这里曾属广元建市前的广元县管辖)的历史记载,洞中之鱼,与江河湖泊中的同类鱼有异,故洞鱼早富盛名。
鱼洞之鱼有很多神秘的传说,据《禅林仙观》载述:“……秦赢当政,黎民远避。于深山野林垦土渔猎为生,此时,鱼洞山地已有人居住焉。然鱼洞之鱼无人渔,其因洞深难测,基鱼出入神奇无人敢食”。
明万历元年《重建鱼鳞观碑记》铭记:“……鱼洞,有洞也,洞口如城门丈余,洞顶锤乳倒吊,琅岈参差。洞内宽三丈余,潭水漫沿外溢。洞内深黑无边,潭水乌黑,不知其深浅哉,人舟均不可进也。晚间洞内银光闪耀,鱼影乱舞,水从潭底出冒,趵突叠荡声响雷鸣,听之胆颤心惊;日间,洞内深黑,阳光难照其内,潭中水泡高冒数尺水柱,潭水激荡不息,水扑浪翻,似是鱼龙水兽腾跃之状哉,潭中时时传出虎啸龙呤,观者不敢近视。
汉初国平民安,鱼洞更为神灵圣地,求雨者,祈福则灵,故山后建立了鱼神庙;唐天宝末年明皇奔蜀,百官朝天接驾,府宰令州县美食献之,以慰圣皇龙驾之平安尔。鱼洞之鱼,为上贡食物也。
明正德十六年(1521),四川陕西大旱,正月至六月滴雨未落,江河断流,赤地千里,路旁岩石畔多有饿殍,悲啼嘶鸣于野。四川布政三司特派专员到蜀北赈灾,得悉鱼洞四周,禾稼润泽,鱼河水流如前,且有增无减,奇之,遂和广元县宰吏薄共察之情实,民传乃鱼神之恩泽也。专员县吏得嘉鱼品赏、味美鱼香,上告布政使,奏本皇上,帝阅之奇,准年发洞鱼奉贡。布政三司责广元令,神沙指挥所承办:一、年至春节前,送鲜鱼250—500斤贡奉皇室;二、年拨银千两以支工运;三、洞周方圆十里居者,管好渔洞世代免交皇粮;四、广元县减免田赋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