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超       烟酒       冷冻       乳品        肉品      糖业       调料       粮油       保健      饮品      餐饮       日化
当前位置:主页 > 糖业 >
新形势下中国食糖产业展望
时间:2014-01-02 08:25  浏览次数:

  供给缺口长期存在,严峻形势下,创新渠道是根本出路

  2013年在国际糖价的影响下国内糖价持续下跌,制糖企业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亏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目前中国食糖产业正处于整合和变革时期,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糖农到用糖企业,各环节都面临全新市场环境的考验,国内糖业已经到了急需思考、调整和转变的阶段。

  回顾中国食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食糖产业得益于全面放开经营的市场化运行道路,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食糖产量和消费量均大幅增长,目前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食糖产业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国内市场产需一直不能形成有效的平衡,不是出现产需缺口,就是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市场自身调节能力较差、政策的影响度较高、进口依存度较大、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而产业链上,食糖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对抗糖价剧烈波动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中国食糖产业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食糖产业面临诸多问题

  糖料种植面临成本上涨、种植模式落后

  近年来,受经济发展和种植收益等制约,我国传统糖料种植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一是科技含量较低,良种比例始终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单产难以有效提高;二是种植成本上升,租地成本、运输、农药、化肥等成本提高,糖农收益较低,种植积极性下降;三是种植模式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种植和收获的过程始终依赖大量土地及劳动力投入,抑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国内食糖产业对抗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

  从刚刚过去的2012/2013榨季国内食糖产业的总体形势来看,中国食糖产业过去10年来首次出现制糖企业亏损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价进口糖的冲击。据统计,2013年国内外糖价价差最高时每吨超过千元,高额价差导致食糖市场进口量大增,走私糖愈发猖獗。2013年国内食糖进口量截至11月份达到363万多吨,进口量占产量的比例达到28%左右。事实上,近三年来这一比例都处于30%左右,这还不包括走私糖的份额。走私糖的问题还涉及到下游食品安全等问题,走私糖在进行二次加工后流向食品加工、饮料生产等企业,消费者对自己是否吃到劣质的走私糖很难判断。大量进口和走私糖的涌入造成国内食糖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均持续走低,甚至跌破国内制糖成本价,导致国内市场上大型制糖企业和零售商利润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的状况。

  中国食糖产业面临结构性困境

  近两年来食糖价格大幅下跌,而甘蔗收购价格及食糖生产的劳动力投入成本不降反增,已致食糖生产成本高企,2013年国内制糖业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的现象。另外由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从2009年以来,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出现大起大落的问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国内制糖业利润总额为-10.9亿元,去年同期的利润总额为31.2亿元,同比减少了42亿元左右,减幅达到136%。2012年全年制糖业的利润总额为69.56亿元,2011年全年的利润总额为132.84亿元。

  国内糖业亏损将会打击制糖企业参与食糖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未来食糖生产的顺利进行,还会导致糖料收购价的下降,从而影响糖农收益,打击糖料种植积极性。而对下游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来说,由于国产糖价格较高,下游企业将会选择进口糖来用于生产,这会加剧国内食糖大量进口的状况,甚至为走私糖打开空间。制糖企业利润收益大起大落也会影响企业经营计划的制订、人员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中国食糖产业的结构性困境,位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国内制糖企业如何应对,如何提高市场运营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应是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策调控与价格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显著

  我国储备糖制度建立于1991年,制度规定国家储备糖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国内收储和中古政府间贸易从古巴进口的原糖。国家储备糖的政策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合理的价格保障食糖的有效供给;二是保护我国食糖企业和农民的利益,确保整个食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国储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我国整个食糖产业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近几年来,国储糖从政策实施到切实产生效果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造成其稳定市场、平衡产销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

  消费稳步增长导致食糖供给缺口长期存在

  我国食糖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近年超过生产量的增长速度,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消费增长潜力最大的食糖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费国。作为人口大国,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食糖消费的增加,未来我国的食糖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我国食糖的年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0公斤左右,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35公斤。

  此外,我国食品工业、饮料业、饮食业等用糖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我国食糖工业消费的稳步上升。食品工业作为我国食糖产业的下游,对食糖市场总体结构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食品工业在过去十年当中的年增长率一直处于15%以上,显示出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

  总体来看,受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未来中国的食糖消费还将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统计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今的50年里,中国食糖消费量增加了16倍多,当然这里面存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从年均增长状况来看,过去50年里的年均消费量增长率为5.83%,过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48%。未来如果按2%的年均增长速度来计算,到2020年我国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600万吨左右,届时旺盛的需求将直面生产的瓶颈,我国食糖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创新渠道 确保中国食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提高食糖产业链各方的生产效率,掌握发展先机

  中国食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不断地提高科技化水平和管理创新程度。在糖料种植方面,依赖糖料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发展,研究推广甘蔗旱坡地高产糖良种及旱地栽培技术,打破过去依靠水田、良田种植甘蔗的局面,进一步解决糖、粮争地的矛盾。只有采用高产良种和机械化耕种收割等种植方式,才能切实提高糖料作物的生产效率。对于制糖企业而言,掌握高效率的糖料供应资源,以优质稳定的糖料资源作为制糖企业的保障,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压榨成本,提高综合利用,才能成功把握住食糖生产的发展先机。

  加强政策调控和扶持力度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影响国内食糖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收储、抛储等调控措施的适时出台和实施,对有效控制食糖价格波动,保证食糖市场平稳运行,保护糖料种植者和食糖生产者的切身利益,促进食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完善的国家食糖储备政策,适当的政策实施时机与节奏,是获得有效调控的关键,建立更加积极、灵敏的调控决策体系,对国储仓点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是获得有效调控绩效的保障。在糖料的收购政策方面,除了继续实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联动的政策外,还应重点关注糖料生产环节面临的问题,在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补贴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建议对糖料收购推行测糖分定价格的办法,在保证单产提高的同时,鼓励农民种植含糖分高的优良品种,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工农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对糖料生产的扶持力度,确保糖料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继续扩大优势区域糖料基地的建设范围和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甜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解决调控措施单一的状况。

  利用期市提高食糖产业链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应扩大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力度。加快期货市场的发展,坚持稳中求进,把服务实体经济健康成长作为期货市场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从粗放式、低层次的初级阶段向充分高效发挥的中级阶段转变。加大期货市场的正面宣传,鼓励实体经济参与期货市场,以完成企业在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

  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应在总体战略布局方面,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公司的主攻方向,加强和改善对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各种企业客户的期货服务,引导相关实体经济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帮助企业回避由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以专业服务帮助客户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帮助客户建立风险控制体系和组织架构,优化实体经济企业的资产配置,达到控制和回避市场风险的目的。

  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积极打造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为回避原料、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激烈竞争,建立“资源+网络+物流+期现货+电子商务”的先进产业战略框架。

  总体而言,中国食糖产业的产业跨度涉及到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食糖产业还具有粮食安全的特性,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中国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食糖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合理运行,关系到工商企业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糖农的收益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考验与挑战,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应与食糖市场相关企业等各方主体共同努力,创新更多的方法与渠道,确保中国食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上一篇:雷州农民到东南亚开荒垦山发展种植业   下一篇:云南:截至12月30日有22家开榨糖厂
分享到:
文章编辑: 网络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