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许多小型味精企业被迫退出,但大型企业也并不好过。
“原先国家还有三四百家厂在生产味精,现在长江以南几乎都不做了,大鱼吃小鱼,现在一个大厂的产能就是过去几十家小厂的总和。”江苏一家味精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家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不再生产味精,转而从事味精的分装。
“这个行业本身比较低端,技术含量低,企业也不去搞品牌,就是价格战。”曾担任国内味精行业某龙头企业高管的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市场的逐渐萎缩,味精行业正渐渐变得索然无味。
小企业黯然退场
味精行业在中国曾有一段黄金时期
中国味精生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于1992年成为世界味精生产的第一大国。2002~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目前,中国味精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中,味精行业的目标任务同比增幅最大,与2012年相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增加了14.2万吨,增幅高达99.3%。
由于资金实力、环保能力等因素,中小企业总是最先被清洗。
“现在一个大厂的产能就是过去几十家小厂的总和,国内几家龙头企业的产能就能完全覆盖市场需求了。这些大厂规模化生产,价格也更低,我们继续生产只有亏本的份。”上述江苏味精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这些小企业来说,从事味精生产有几道难以跨过的门槛。
首先就是成本问题。一家小型味精生产企业产能一般在8000~10000吨,难以同梅花集团等业内龙头几十万吨的产能相提并论。“2009年之前南方煤 炭价格一吨在200~300元的时候还有一些小厂在生产,等煤涨到一吨800~1000元的时候就没有工厂做了。”该负责人表示。
其次,政府在环保上设置的门槛较高。味精行业本身高能耗、高粮耗又高污染,是食品工业中废水的排放大户,也是中国发酵工业的最大污染源。2007年以来,国家收紧环保标准,先后出台多项规定,对小企业来说,要想达标投入太大。
“味精行业现在是一种‘绝对过剩、相对淘汰’,小企业被淘汰了,大企业还在扩产能,国家现在主要淘汰的就是没有环保能力的小企业。”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施亮告诉记者。
大公司处境尴尬
然而,小企业的退场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公司面临的困境
2010年中国的味精产量已达到256万吨,但施亮表示,目前国内一年的消费量在140多万吨,还有大量出口,以至国际市场都饱和了。
莲花味精2012年年报也显示,味精行业产量的逐步提升,加大了市场的饱和,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而第三代调味品的出现,瓜分传统味精行业的消费者 市场份额,严重冲击着味精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目前销售基本是维持原有客户群,新市场开发不足。在此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味精销售市场逐步萎缩。
莲花味精预计2013年上半年低价位竞争仍将持续,原料、能源价格及人力成本等带来的压力会更大。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味精生产技术门槛低,所以决定企业生存的是成本控制能力及占有资源的多少等因素。
“味精企业主要还是在打价格战。”有接近莲花味精的人士表示。施亮也告诉记者,一个市场萎缩的行业,加上在生产工艺等方面没有空间上升,其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淘汰是必然趋势,除了价格战,也没有其他竞争空间。
不过,“味精行业是重资产,因而很受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欢迎。这些地方并没有太多动力去对这个行业赶尽杀绝。这个行业的淘汰,并不是说三五年就能完成的。”有分析人士表示。
味精生产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及节能型发展
发酵罐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改变传统搅拌形式,轴向与径向流相结合,增加溶解氧,提高效率,降低运行费用,稳定生产;空气过滤系统,采用过滤 效率高(可达到99.9999%),阻力小,压力降低的膜过滤器,保证无菌空气质量,并节省电耗。谷氨酸分离系统,味精连续结晶,采用国产或进口的先进设 备以达到节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收率,提高产品质量。
味精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展望未来,味精工业将会达到更高水平,味精工 业前景将更加美好,我们奋斗在味精行业的同仁们,应立足现在,充分认识行业差距,借鉴国内外、业内外先进经验,团结一致,不断技术创新,加速企业技术进 步,继续进行味精工艺革命,提升技术水平,为味精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