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7日电 《澳门日报》6日刊载《划生态红线 建美丽中国》一文,文章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中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文章摘编如下:
国家环保部日前透露,今年我国将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为此,环保部日前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高至国家战略层面的“生命线”。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但资源约束压力仍持续增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问题更复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为强化生态保护,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这是中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生态红线”概念并提出划定任务。
去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受到惩罚。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
专家指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三大现实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受挤占、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仍在萎缩,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下降。
比如,过去20年间,甘南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三成左右;黑河下游防风固沙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能力下降了近四成。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二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去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影响了近6亿人口。水环境也不容乐观,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超过一成。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问题日益显现,威胁到食品安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成为农村的最大污染源。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范有机衔接起来,才能确保环境质量不降级、并逐步得到改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是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耕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23%和46%,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中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有关部门应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设工作,同时建立生态补偿、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不被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