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力架广告可谓铺天盖地,横扫各大媒体:“饿了就吃士力架”、“横扫饥饿,做回自己”的广告语刺激着大家的味觉神经和消费欲望。
但是士力架真的可以横扫饥饿吗?食用士力架健康吗?笔者鉴于所学生物学专业之便,查询并分析了士力架的营养成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士力架或许正在对全中国人撒一个弥天大谎!
(1)脂肪填肚子不合乎生理规律,“横扫饥饿”实为错觉
我们首先了解下人为什么会有饥饿感?人生理的活动直接能量是来源于血液的血糖,在正常状态下,健康人的血糖浓度范围为3.9-6.0mmol/L。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中的神经细胞对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非常敏感。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通过血液循环被饱中枢感受产生饥饿感。
由此可见,血糖是人体感觉饥饿与否的最关键指标。抵挡饥饿需要快速提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最便捷的手段是直接向血液中输入葡萄糖。对饥饿病人补充葡萄糖是“雪中送炭”,这也是大多数医院救急时的做法。
那么血糖主要从哪里来?我们知道“五谷为养”这句民俗。五谷的主要成分就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这也是我们平日营养的主要成分。食物在胃肠内是怎样消化的?表格简述如下。
鉴于上表中的葡萄糖营养来源,营养专家建议:食物中能量的25%~35%应该由脂肪提供,15%由蛋白质提供,50%~60%由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类)提供。当人处于饥饿状态,血糖过低时,机体首先会自动去寻找糖原,如去分解肝糖原。
所以,升高血糖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冲一杯白糖水或蜂蜜水饮用,其中的葡萄糖不需经过分解,能直接进入血液,起到迅速缓解低血糖的作用。
而士力架只是一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含糖量并不是很高。因而缓解低血糖反应的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相反,没有甜味的面包、馒头、饼干等主食,或者葡萄、西瓜等甜味水果,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能释放葡萄糖,能迅速起到“升糖”作用。
基于上述材料,问题来了:士力架真的可以“横扫饥饿”吗?
我们来看下士力架的构成:牛奶巧克力(白砂糖,可可液块,可可脂,脱脂乳粉,乳糖,乳脂肪,精炼食用植物油,乳化剂(大豆磷脂),食用香料),花生仁,葡萄糖浆,白砂糖,脱脂乳粉,乳脂肪,精炼食用植物油,食用盐,鸡蛋蛋白粉,食用香料。
而根据士力架官方数据,在这些营养成分中,脂肪占40%,能量占24%,蛋白质占14%,而碳水化合物只占19%。这显然违背了人体对饥饿正常的生理反应程序!
士力架中确实有少许的糖成分——白砂糖、乳糖和葡萄糖浆,这些糖被吸收后确有缓解饥饿之用。但鉴于糖分含量在士力架整体营养成分中如此之低——依笔者看来——士力架之所以能给人带来“不饿”的错觉,恐怕还是其营养成分“可可液块和可可脂”中所含的少量的可可碱的药理作用。可可碱对人体具有温和的刺激、兴奋作用,使人暂时远离饥饿感。
而鉴于士力架“高脂肪、高能量”的特点,与其说其为横扫饥饿,不如称其“长胖神器”更为贴切。
(2)士力架含高浓度精炼食用植物油,横扫饥饿或是饮鸩止渴?
士力架营养成分中的“精炼食用植物油”让生物专业出身的笔者心里始终惴惴难安:不客气讲,士力架如果真的吃进肚子里,恐怕会如糖衣炮弹在喉,又如饮鸩止渴,身体健康安全隐患就此埋下!
众所周知,天然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等,都是顺式结构的脂肪酸,因其不饱和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差,不易长期保存和储存,故需进行部分氢化加工(即所谓精炼),以改善植物油的品质。
但在精炼过程中,通常要在250℃以上高温处理,并适度引入氢分子,使原有的脂肪酸发生结构改变,将顺式双链变成反式双链,把液态不饱和脂肪变成易凝固的饱和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英文简称为:TransFat)具有耐高热,可塑性强,不易变质腐败,便于存放保管等特点。同时,还可增加食品可口程度,让食品外形更加美观,且成本低廉。该技术自1902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发明后,曾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界。
但是,这个反式脂肪酸却是健康的恶魔杀手。人体所需的多烯脂肪酸有四种:油酸、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些多烯脂肪酸往往是合成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其中,前两种脂肪酸可以由哺乳动物自己合成,而后两种是只能由食物中取自植物体内,所以后两种称为“必须脂肪酸”。
而在将脂肪酸精炼加氢处理后,由于人体内没有作用于△12和△15的加氢酶,自然也相应的无脱氢酶,因此人体将无法吸收并利用这两种必须脂肪酸。
更可怕的是,人体对这种加氢脂肪酸的代谢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人的身体只能吸收顺式脂肪酸的,不能吸收反式的,就像握手,右手和左手没法握手。
这是因为生物体对顺式和反式结构的物质起作用的酶是不同的,天然生物如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体内大多物质都属于顺式结构,不能分解反式结构的物质,也就是说不能对其利用,使其参与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循环、放出能量、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反式脂肪酸就积存在人体内,通常要50多天才能慢慢被代谢出体外。
最新的医学报告表明,反式脂肪酸会提高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对人体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促进动脉硬化,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凝聚力,形成凝块,堵塞血管。大量摄入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心肌梗塞、脑中风、过敏、自体免疫力下降、老年痴呆症、癌症(如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