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81—90周年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缩小与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可称之为追赶期。
建校91—100周年为第三阶段,我们要超越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全面缩小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差距,甚至在若干关键指标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这一阶段可明确为跨越期。
考虑学校当前的发展态势,借鉴国内外大学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这样的发展路径是完全可行的。
形势决定任务,方向决定路径。在第一步向第二步战略转变的关键节点,实现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们经常讲,建设高水平大学,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我理解,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流学科,学科竞争力不强。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直接反映了这一突出问题。学科竞争力不强,核心在于缺乏学术领军人才,关键在于缺少标志性科技成果。
对比国内四所部属农业大学状况,在高层次人才队伍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差距显而易见。从最能体现学术创新能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青年千人、优青等中青年学术队伍来看,我校差距非常明显:中国农大长江学者20人,华中农大10人,南京农大4人,我校1人;中国农大国家杰青40人,华中农大14人,南京农大13人,我校5人(现在校工作);中国农大国家“青年千人”6人,华中农大5人,南京农大和我校均为0;中国农大国家优青10人,华中农大3人,南京农大5人,我校为0。从国家级科技奖励来看,“十二五”时期,中国农大国家奖19项,其中主持完成7项,参与完成12项;华中农大7项,主持3项,参与4项;南京农大9项,主持5项,参与4项;我校8项,主持1项,参与8项。我校总数不少,但主要是参与完成。国家奖的分布结构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校拔尖学术人才匮乏,在科研上是方面军,还不是主力军。从办学规律而言,我们的办学规模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质量。从国家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很多学科的科教队伍总数和授予研究生学位数都处于全国第一,但在反映学科内核和决定性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我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还需解放,管理制度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活力,没有建立起真正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体系,需要持续地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力的突破口,面难不惧难,找准正确的思路,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我们才能有效克服解决这些问题,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实、走得更远。
二、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路径
要加快追赶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实现第二步奋斗目标,关键要把各项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学科建设上,把力量凝聚到学科建设上,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科水平和竞争力。当我们在涉农学科领域拥有若干国际先进的学科,我校必定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2013年是学校学科建设年,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经过系统的调研、深入的研讨、广泛的征求意见,完成未来中长期学科建设的战略谋划。最近校党委研究通过了《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决定》。《决定》全文共17个方面,安排了56项重要任务。今年我们要着力落实其中的20项任务。
在年前召开的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做了一个发言,讲话全文已发到校园网,就不再重复了。在此,要强调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学校中长期发展有四项重大使命:解决国家食物生产、资源利用与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中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的路径是:明确学科方向,确立目标定位,优化学科布局,理顺学科关系,创新工作机制。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的举措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际化战略。
第四,学科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是:追求学术卓越,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此外,在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7+4”学科布局的战略考虑,我重点做了解读。关于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校将会出台实施相关办法,不再一一详述了。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是一所大学办学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学科建设是全校工作的总纲领,是一项必须举全校之力、汇全校之智、集全校之为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科办一个单位的责任,必须把学科建设的各项部署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战略、制度建设、条件支撑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三分靠谋划,七分靠执行,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全面抓好《决定》的贯彻落实。
刚才,我分析了我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贯彻落实学科规划,就要在集中力量破解瓶颈制约和根本性难题上下功夫。结合学科建设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学校考虑,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突破口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抓手是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
为什么突破口在于科技创新呢?我理解,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历史经验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我理解,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服务区域发展等重大使命上有更大的作为与贡献,必然也必须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与提升。第二,参与国际学科竞争。当今世界一流的学科无一不是站在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引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看一看作为我们发展标杆的戴维斯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大学,他们的相关学科引领了学科的国际前沿。加州大学系统在生物医学上的卓越学术地位,支撑加州成为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本月26日,伊利集团联合瓦赫宁根大学,成立伊利欧洲研发中心。瓦赫宁根大学及周边聚集了大量国际顶级的食品科研院所,是全球食品及营养研究集群所在地,被称为“食品硅谷”。中国乳制品企业第一次在海外设立研究智库,就选择在这里。第三,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当前制约我校学科水平的最大短板在于创新能力,在承担重大项目、产出标志性成果、原创性基础科学研究上,以及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科技贡献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科技创新,最好的出路也在于科技创新,舍此别无选择,大家必须有深刻的认识。